(人生需自渡)
少时学医“还有多久能到啊?”望着眼前崎岖的山路,一路绵延,不止尽头何许。
农村医生“快了快了”,父亲斜跨着药布袋,一只手在后面托着我走;我们要去往离家0里外的一个村子给当地人看病,记忆中每次去,早上都要很早很早的起来,然后下午才能走到。但这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多少有些劳累,但我又特别喜欢跟随父亲到处去看诊,因为不论到哪个地方,当地人总是很热情的招呼我们,也顺带着对我的照顾;那个时候小,不懂得尊重的意思,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人们对待一位医者,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
每次跟随父亲巡乡问诊,都要走十多个小时,到了之后,村民会沏上一碗茶,父亲就靠着长桌开始搭脉;和现在看病不同,医院看病,好不容易挂个专家号,可能不到两三五分钟就结束了;而父亲喜欢和病人寒暄,驱寒温暖,颇有老朋友许久未见的关切,一聊就是半个钟头,期间与病人说说笑笑,望闻问切,都是在欢快的聊天中进行的,当时只觉得慈祥,现在想来应该是作为一名医者,病人生病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他自己的态度去影响病人,放松心情,让病人从原本生病的愁绪里解脱出来,医病医心,想来也是父亲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些都是我后来也从医了,才体会到的;也正是父亲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对为人医者应有的标准,有了自己的判断。
袁如东后来,我也从医了,为了让我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家中帮助下,在15岁那年正式拜师在川北名医袁如东老师门下,袁师是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医生,在当时川北地区很有名气;我常记得入门时,他训诫于我的第一句话“医生是饱不了,饿不着的行业,如果你想赚多少钱,那你就别当医生”;那个时候,在家有父母照顾,在外有师傅帮衬,也没觉察到这些话的深刻,直到21岁那年,在我成家立业之后方才感受到老师的话,是多么的意味深长。
在我跟师学习期间,老师即便出诊都常把我带在左右,教我为医之道,辩证之法,我也正是在袁老师的带领下,19岁便前熟读了《药性,汤头歌诀、灵枢、素问、针灸学、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等古医学相关的书籍,考取了《中医医师资格证书》,21岁就开办《乡村医疗》独立行医。
中年改行时光荏苒,很多事,很多话都是落在自己身上了,才能真正领会。
年,因为户口原因,我们全家迁移到广元市,那个时候我还在村上倒腾着草药,车前草,夏枯草,白马草等等,一两二两的包起来,给到病人也才几分几毛钱,这个时候,我才领会到师傅所说,医生是个饱不了,饿不着的行业。即便是草药我都自己去挖,拼了一身的体力,回来也只够换个饭钱。
采药加上这次迁移,大大小小的事情已经让家里的条件捉肘见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地域,我一时也陷入迷茫。我原本打算过来继续开个小诊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行业本身就是要拿时间换空间,人越老资历越高才越吃香。我这种二十来岁出头,人生地不熟,想要支持起来何其容易?单靠着一副5角钱一份的中药,何谈养家糊口啊?我也有行医济世的豪情,也有济世救民的善心,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总得先养活自己,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只有先照顾好小家,才能能力去照顾好大家啊。
所以,不得已我改行了!改行干什么呢?一个中医出生的,离开老本行,能选的也只有那些没有门槛限制的,所以我接触了餐饮,靠着自己的踏实肯干,还算勉强糊口。后来恰逢城市建设,由于年少时父亲的影响,遇事多思考,细分辨,我敏锐的判断出当下市场的需求,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环境问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搭上了环保这趟经济快车,2岁创办了科技公司,致力于城市环境美化;28岁涉足建筑建材,那个时候正是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期,我把握住机进入了绿色建材行业。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当时我也在震中,我亲眼目睹了地震的惨剧,山河失色,大地痛苦,千家万户一片废墟;在奔波救灾的那段时间,我看到很多建筑主体倾倒并不严重,墙体倒塌为大多数,墙体的高重量与不稳定的结构,受到地震的影响极大。
倾倒的墙体这让我萌生了研发抗震墙体板材的思想,说干就干,地震后搬迁至成都,建厂研发抗震板材,年,经过四年研发终于大获成功,前后申请国家专利40多项。当时流水线日夜不停,板材畅销国内外,就连美国人都专程过来学习观摩,每天来往的客户络绎不绝,往往是刚走一波茶未凉,另一波已经坐在桌子上。
许迪茗在技术峰会上发言此后两年,几乎都是在应酬与接待的路上,业务越来越多,事情也就越来越多,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随便吃一口;客户来了一坐一上午,结束后又得陪客户用餐,当时很多外地过来的大客户,都喜欢吃点儿四川特色,川菜、火锅、烧烤,中午晚上甚至半夜都是如此,极不规律的饮食,昼夜颠倒的作息,事业做的再强大,身体终归是肉体,原本0来岁时就有的甲状腺肿瘤,这个时候终于熬不住了,明显感觉自己的病情在迅速的加重。这时候啤酒肚,胃肠病都出来了,40多岁的身体,却一副五六十岁的状态。
这让我一度非常恐慌,医院的医生多次说我的甲状腺肿瘤,已经到了必须应该切除的地步了......。但是也曾作为医生的我,知道切除甲状腺意味着什么;我没敢和家里人说,与其全家人都为我担忧,还不如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可能真如那句话,有些痛,只有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才会汲取教训,才会幡然醒悟。
缘度有心人顾盼左右无人诉,事成体衰万事空。
身体状态的持续恶化,让我不得不停下来,给身体缓冲和休息的时间;我也明白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拖出更多的问题;于是我尝试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放下,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寻医问药,我去了医院,可关于我这个甲状腺问题,西医基本都是建议手术,切除后终身服药;试问,有几个人愿意终身服药的?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少年,但是如果让我后半辈子几十年,一日三餐都大把大把吃药,我着实不愿受这份罪。
医院,也找了很权威的专家,除了各种片子拍了一大堆,其他的并未得到我理想的解决方案。于是我把方向重新放回老本行中医上,虽然我也曾学医行医,但是毕竟中途改了行,比起民间一辈子行医的老中医,肯定资历尚浅,我托朋友帮我到处打听有名的老中医,每次有了一点苗头,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开车奔赴,但是结果也不太理想,很多中医被西化的很严重,纯正的老中医少之又少,直到又一次,一位老师傅说:小伙子,你这个病由来已久了,药只能救急,除不了根,你要除根,你往北去......。也正是在机缘之下,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师傅,孙思邈第75代养生功法传人。孙思邈作为学中医的基本都知道,在历史上医学成就非常高,他开创中国古典医学史上二十四项第一,一生为民行医,享寿岁,被民间尊称为“药王”。
记得去拜会之前,内心也一度忐忑,只抱着试一试态度;车至山下,徒步山门,以示虔诚。
因为距离较远,到达时已经下午三点,接待我们的师兄让我稍许等待,师傅正在后山打坐。我心里当时还犯嘀咕,心想莫不是故弄玄虚,但来都来了,且看他一看。
不时,一个精瘦的老者走了出来,高额白须,两眼通透明亮,神态轻盈,仙风道骨;后来听师兄说师傅已经99岁高龄,若不是亲眼所见,当真是不敢相信;这也是我第一次对道门修行中人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一面,便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我作揖示礼,在师兄引荐下,我向师傅说明了我的情况,我甚至还带上了CT片,但师傅摆摆手,示意放下,他带我走向山门,让我面朝山峦,闭上眼感受,我不知何意,但也只得照做,师傅问我,你多久没感受过自然的山风了?
对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想来我出来奔波几十载,一直在事业上拼命打拼,已经忽略了生活,忽略了自己,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少年时,追寻父亲寻医问诊沿途的风,感受到了自己开诊采药路上的景,我已经忘了生活的本质。一语惊醒梦中人,大概就是此情此景吧。
师傅又问,你懂养生吗?我说我曾是医生,学过中医。师傅说,医生就懂养生了吗?倘若医生懂养生,你何至于此啊?此时,在师傅的引导下,我醍醐灌顶,医生治表症,养生除根本;养生养的是生活习惯,养的是心态。
后来,几经波折,我正式拜师,求师傅教我除疾之法;师傅教我一套孙思邈的六字诀养生功法,送给我了一本《药王“食治”养生》的古书;师傅说,这世上本无万全之法,或疾或病,皆源于自己,什么肿瘤不肿瘤的,世间本无癌,存亦有原知。你尚且不用去焦虑,你且照我所说,每日勤修功法,让筋骨保持活力,然后好好专研祖师爷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的“食治”》,改掉你的生活坏习惯;百病从口入,注意你的饮食起居,你既然是学中医,想来入门也快,好好专研,对你大有益处。
我默默点头,诚心拜谢,师傅见我似乎没有底气,便拉着我的手腕问我,你想活多少岁?我心里一咯噔,这让我如何作答?师傅见我不语,说,倘若你身心律己,学有所成,活岁,尽享天年也没问题。当然万事皆在你自己,望你自加珍重,学我门派功法,传食养智慧,倘若你有能力,多行上医之事。
在跟随师傅清修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下山调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养生有了极大的改观,以前听闻养生,觉得就是吃保健品,但陕西一行,让我对养生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师傅告诉我说:人的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亦不必自悲也”人体天天在发生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若滥用其强,最终也会转为至弱,生而弱者若勤善调养,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由弱变而为强......。回来后,我遵照师傅指示,专研《千金翼方的“食治”》,利用一日三餐来调理身体,加上师傅传授的药王养生功法,我每日卯时也勤加练习,不出三月,我便感觉身体出现明显变化,整个人的气色已经完全好多了,之前因为饮食导致的肠胃问题,在食疗的调养下也开始好了起来;整个人感觉轻松了不少,六个月,啤酒肚显著的下降了一圈,脸色也从之前的暗沉变得有生机。这让我对祖师爷的尊崇更甚,一连收集了许多关于祖师爷的书籍,包括一些孙思邈养生古籍孤本,对于祖师爷书中记忆最深的两段话:“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道,必凭于药,夫为医者,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人之寿夭,在于樽节,长寿得所,若年当少壮,采七益于长谷,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
这两句,足矣见得祖师爷医德医术,很多人一生病了就想着吃药,从不关心病从何起,痛因何生?不去洞察疾病的根源,只治表症,不知所犯,都是下医之术。这也让我萌生了重回医道的想法。
重返医道年,我陆续将之前建材公司的一些事务管理权分出去,以让自己能抽出时间调养身体,得益于祖师爷和师傅的启发,我开始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