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心怀鸿鹄之志,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即便是万里赴戎机,也不辞辛劳。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饱读诗书,遍游天下,满腹经纶的他,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可残酷的现实却令其岁月蹉跎。
命运齿轮的转动,从其罢封丘尉那年的秋天开始,彼时,高适得到了任职哥舒翰幕府的机会,多年心愿终于得偿,他怎不雀跃?
天宝十一年(年)的秋冬之际,高适前往塞外赴任,途中偶遇好友送兵临洮,望着奋勇前行的队伍,豪情满怀的他心潮澎湃。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五言律诗《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即作于彼时,此诗铿锵有力,写出了他彼时立功边塞的心愿。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唐高适《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简译:
白少府带领戍卒前往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虽关山路远,羁旅奔波,却胜过任职州县的琐碎辛劳。
士气高昂的将士们随着赤旗行进,使得军容更为雄壮。
满山青碧的树色,让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显得尤其威武。
谁能俘虏匈奴强掳呢?将星高照,此行必定凯旋而归。
赏析:
高适此诗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明快,诗意清新自然,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豪气满满,尽显盛唐气象,抒发了建功边塞的强烈愿望。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首联交代友人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语言简练,“登”和“指”二字写出行程之紧急。
前方军情紧急,白少府奉命护送将士前往,时间紧,任务重,刻不容缓,一大早就告别亲友登上陇山集结队伍整装待发,直指目的目。
“陇山”即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南北走向,“陇右”指甘肃东南部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开元年间置陇右节度使。
“陇首”则指陕西省陇县西北,即白少府带领戍卒启程的地方,“临洮”即临洮郡,是古郡名,其治所在甘肃临潭,归属于陇右节度使。
“践更”是轮值,轮换之意,“白少府”是高适的一位白姓友人,彼时任县尉之职,此年的秋冬之际,他负责送轮值的将士们前往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颔联由眼前景想到自身际遇,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弃笔从戎的踌躇满志,也是对好友的和鼓舞和激励。
唐玄宗天宝八年(年),高适得张九龄之弟睢阳太守张久皋举荐,考中进士,被授予封丘尉,天宝九年秋,以县尉的身份使清夷军。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彼时,高适48岁,岁月过半,年华老大,壮志未酬,于抱负不凡的他而言,是不屑于作此卑微小吏的。
所以,49岁那年,高适辞官返回长安,秋冬之际,得到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邀请,前往其幕府担任掌书记,等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此诗中“关山事”和“州县劳”的对比,虽然关山路遥,行旅颇艰,但是,总比每日里重复那些令人厌烦的琐事要痛快得多。
高适素有大志,心怀高远,所以他不愿意困于一隅大材小用,难以实现报效家国的宏图壮志,所以他得以放飞理想,也希望好友壮志得酬。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颈联回到当下,描写白少府一行人意气风发的壮志远行,轻松活泼,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赤旗飘飘,军容严整,士卒们斗志昂扬,他们随着旗帜奋勇直前,山重水复,苍茫的翠色中,不时闪现出身着青袍的白少府。
诗人住马高处,目送着友人离去,“赤”、“青”等词的运用,无一不是青春气息的体现,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境界阔大。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尾联铿锵有力,是主旨的升华,诗人居高临下,豪情满怀,以简洁的笔触抒发必胜的信心。
“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称谓,“太白”是星座名,古时认为此星座为将星,将星高照,有天时、地利、人和,怎会不胜?
后记:
高适,字达夫,安定都护府高侃之孙,河北景阳人氏,后迁居商丘睢阳,唐朝中期名臣,著名的边塞诗人,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赞高适诗,曰“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与岑参一样,高适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气象。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高适豪放旷达,心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人个性鲜明,诗亦如人,非常具有感染力。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高适豪爽正直,有游侠气,其诗多直抒胸臆,就如《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高常侍集》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清代才子写给新婚妻子的一首词,情意绵绵,写出了爱情最美的样子范成大入蜀,有感于旅途的惊心动魄,写下一诗,尽显蜀道之难白居易思念故乡,霜降时节写下一诗,蕴含哲理,读来让人心生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