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讲座后,一位妈妈问我:“你们的儿保和社区、医院的儿保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许多妈妈选择在卓正做儿保,不仅是看中了等待时间短、交叉感染风险低、环境较好这些“硬件”,更重要的可能是看中了卓正坚持“循证”理念的“软件”优势。
简单说来就是:卓正的医生做什么、不做什么,都需要有充分、足够的理论依据支持。
No.1
别人都在做的事,卓正不一定做
举个例子:很多医疗机构会常规给孩子做微量元素、维生素D、骨密度等检测,卓正是不做的,为什么呢?
做这些检查的目的,无非是排查营养性佝偻病。但现在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不久,就会遵医嘱每天补充IU的维生素D。研究发现,每天补充IU维生素D,持续12个月,97%的婴儿的维生素D水平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因此,版《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中,并不建议给健康儿童常规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检查。
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检查在我国很普遍,但不论是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协会的关于儿童骨密度的指南,还是Pediatrics杂志的文章,结论都是:正常儿童不需要做骨密度检查。因此,卓正也不开展超声骨密度检查。
微量元素检测就不需要多说了,早在年,国家卫计委就发过通知:如果不是诊断治疗的需要,不要做微量元素检查,更不能把这个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这些没有必要的检查,不但浪费钱,还有可能出现没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果",引起家长们的担忧,导致没有必要的治疗。
人家都在做,但是我们不做,这其实很有压力。但是,如果没有证据证明需要做,或者有证据证明不需要做,出于对孩子的负责,我们就不应该做这些检查。事实上,随着可靠、循证的医疗机构的不断增加,这种“不同”也应该会逐渐消失。
No.2
别人不做的事情,卓正会做
同时,也是为了对孩子负责,卓正开展了很多别的地方并没有做的项目。例如:3岁以下孩子的儿保,卓正会常规做红光反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直接检眼镜去照孩子的双侧眼睛,通过瞳孔来看眼底的视网膜橘红色反光。如果孩子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白内障等等,这种红色的反光就很可能会被挡住,从而让医生早期发现异常。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眼内肿瘤,平均诊断年龄只有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无法表述自己看东西出现了问题,往往因此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其他一些可以引起白瞳症的疾病(比如先天性白内障)也同样可能会因为孩子年龄小,不能有效表述,而导致延误治疗时机。一个简单常规的红光反射则可以有效防止这样的遗憾。
卓正还会给1岁以内宝宝的父母做产后抑郁的评估。虽然我们是儿科医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