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残疾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谈谈对残疾

目前,我国的残疾、弱智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5.8%,现在我国大约有万残疾人和万弱智儿童。要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部分人也是一个不小的组成部分。残疾和弱智人,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再加之有些人的认识偏见,对这部分人的心理生理不了解,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看待和评价,使他们的身心也造成了很大的痛苦。正因为如此,对这部分人的教育,就显得更加特殊和重要。特别是做家长的,对这部分人从小就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生活信念,凭着常人难以具有的顽强毅力,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日后自立、自理、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从残疾、弱智儿童的病理、心理特征以及特殊的教育方法入手,谈谈怎样对残疾、弱智儿童进行教育。

一、残疾、弱智儿童的病理特征:

残疾儿童和弱智儿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残疾儿童是指儿童身体的某个部位病弱或有残缺的儿童。弱智儿童是指儿童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失控,不能指令身体的某些器官进行活动的痴呆憨傻儿童。由于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方面,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去获得应有的认知和感受,对这部分人的教育是十分困难的,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能换来微弱的进展。只要精诚所至,也能金石为开。残疾儿童又分为病残和肢残儿童两种类型。病残儿童是指儿童由于患某种疾病或身体的某种器官功能过差,因缺乏活力而影响正常的机能活动。他们需要家长或医护人员调整或改变环境进行特殊护理和教育。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麻痹症、偏瘫病、癫痫病、糖尿病、佝偻病、血友病以及聋哑等病的患者均属此类。肢残儿童是指儿童由于四肢或躯干有残疾、畸形,运动系统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地受阻或丧失的儿童。这类儿童的大脑和感官功能是健全的,只是在运动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受到阻碍和限制。

二、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

残疾儿童在认知心理(智商)和个性心理(情商)的发展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较,一般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个性特征上,却存在着与常人显然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优势。我们做家长和教师的应该懂得和掌握这部分孩子的特殊心理,以便因人施教地进行特殊教育。

(一)残疾儿童有以下心理障碍和缺陷

1、具有很强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因为残疾人的身心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行动只能限制在很小的圈子里。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嬉戏,因此,就产生了很强的孤独感和自卑感,遇事缺乏主动性和上进心,怕受人歧视虐待,说话做事畏手畏脚,怕见人,无信心,这也往往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2、忧虑恐惧缺乏安全感。残疾儿童由于在生活上多依赖他人的帮助,总觉得自己活着给家人和他人带来了麻烦,是别人的包袱,但严酷的现实又无法使他们摆脱别人的帮助而独立生活。因此,经常忧心忡忡,惟恐被别人所抛弃,缺乏踏实的生活安全感。他们的情绪很容易激动,动不动就伤心落泪,怨天尤人。

3、具有难以表现自我的心理烦恼。有些残疾儿童为了摆脱成为他人的包袱,想方设法努力克服困难,尽量掩饰自己的缺陷去表现自我,逞强去干正常儿童能干的事情,但是这种掩盖和逞强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相反却曝露自己的弱能和缺陷,出现了不少尴尬的局面。他们想表现自我,反而体现不到成功的欢乐。想掩饰缺陷,反而欲盖弥彰。因此,这些残疾儿童常常陷于烦恼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拒绝他人劝说,情绪非常偏激,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4、容易产生畸形的变态报复心理。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经受较多的痛苦和挫折,不愿与他人合群,也嫉妒和憎恨他人的健全和健康。在这种反常心态的支配下,他们就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对他人有报复行动,容易因一点小事就打动干戈,在攻打中发泄愤恨,补偿平衡心理。上述残疾儿童的心理障碍不是所有残疾儿童都所具有的,或多或少地在不同人的身上有所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和教师们细心观察,耐心劝导,矫正其不健康的心理缺陷,避免不良事态的发生、发展。我们要教育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强、自立、自珍、自爱,战胜自我,努力拼搏,去迎接灿烂的明天。

(二)残疾儿童的心理优势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残疾儿童有明显缺陷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大的心理优势,只要充分挖掘,善于发现,利用这些优势,还能够造就出一批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心理优势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具有机能补偿的平衡心理。有的残疾儿童因为丧失或降低了某种生理功能,但是身体的机体代偿功能往往会激发他们发展另外的生理机能以取代生理上的平衡。例如:无上肢的残疾儿童,下肢功能却特别灵巧发达,能以脚代手干出些往往是常人望“能”莫及的事情。有用脚写字、画画、做饭、洗衣、刷牙、编织等事迹见报的也不少。瞎子听力特别好,哑巴视力特别好,都是机能互补的结果。如果能通过盲人学校、聋哑学校的学习,这些残疾人都能为人类完成一些常人难以完成的特殊贡献。残奥会的冠军得主就很能说明问题。

2、具有精心专致的进取心里。由于残疾人的生活范围、活动范围受阻,人际交往也大大减少,很大程度地排除了外人的干扰。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境,排除了许多杂念,他们会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对一些事物的感受更为深刻,他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很容易创造出一般人难以完成的成就。

3、具有超越常人的顽强意志。残疾儿童也是人,他们也有要取得生存的权利。有要创造一番事业的雄心大略。但是他们在生活自理上需要人的帮助,又希望摆脱他人的帮助以求自立、自理、自强,他们的每一项活动,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价。正是这种痛苦和磨难,会使一些残疾儿童的意志更加坚强。更加有志气,有毅力,有干劲,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长大后,就成了取得事业成功的极珍贵的优秀品质。

4、富于同情心和融入感。由于残疾儿童自己饱受痛苦,得到他人的帮助比较多,自然也会产生出许多同情心。他们乐于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求得心理上的补偿。这些儿童的感情特别细腻、丰富,他们很会观察人、体谅人、同情人、帮助人,从中得到心理上的幸福。他们具有对家庭、对集体的向往感和融入感。他们有时候趁妈妈、老师、同学不再的时候,偷偷地做一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平衡心理。

残疾人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为人类事业作出辉煌成绩的事情,在古今中外的一些为人身上都得到了体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西汉大文学家司马迁,数学家华罗庚,科普家、诗人高士其,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美国坐在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等人,他们都敢于向命运挑战,在身残力弱的条件下,敢于面对现实,磨练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

针对以上儿童的心理特点,家长、教师实施特殊的教育方法,是完全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的。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三种:一种入残疾特殊学校进行教育。二是在孩子家里进行教育。三是混合教育。对这些孩子进行特殊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要努力创造家庭、学校集体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校集体氛围,是一种充满爱心、充满温暖、充满关心的育人环境。是能够使残疾儿童得到良好身心发展的关键。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不能够讥讽、挖苦、嘲笑、打骂、冷淡,要处处事事给以温暖、同情,使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敞开向往美好未来的一颗爱心。

2、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要维护自尊消除自卑心理。自尊和自卑是一对矛盾,共存于残疾儿童于一身。因残疾儿童自身有缺陷而产生极度自卑,又因争取自身价值产生极度自强。自卑会使人消沉,自尊会使人上进。极力维护残疾儿童的自尊心,消除自卑感,是教育残疾儿童必须遵循的原则。

3、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承受挫折。所谓自我调节,是指残疾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控制。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以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以自身调节为对象的心理活动。就目前社会道德状况来看,有些人道德水平不高,难免对一些残疾人进行讥笑、嬉戏、讽刺、甚至搞恶作剧,使残疾儿童的心理和承受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就要教育残疾儿童面对这种冲击,感受挫折,锻炼承受能力,为以后遇到这样的场面,心境反而能够平静下来,用宽阔的心态去应付各种不测的局面。

4、培养进取精神,发扬兴趣特长。由于生存的特殊需要和代偿机能的激发,不少残疾儿童都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哑巴绘画特别专注,瞎子听力特别好。肢残的人毅力、志气都特别坚强。他们一旦喜欢上一种感兴趣的专业,就会入迷地、不能自拔地、贪婪地学习来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家长、教师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技能,为他们将来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是十分必要的。

5、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生理综合治疗。有的残疾儿童生理有缺陷,可通过医疗抓紧治疗。有的残疾儿童是心理有严重缺陷,可通过家长、教师的耐心开导,弄清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被虐待歧视,有的对任何人都怀有敌意等,都要查清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

残疾儿童是婴幼儿儿童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也是祖国花朵中的一簇,他们虽然说在家中和学校所占的比例不明显,但是集中起来就是中国半个省的人口,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会逐步日臻成熟。根据残疾儿童身残志不残、病弱心不弱的特点,希望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使我们的残疾儿童都有受到教育公平的机会,努力实现残疾儿童自身条件下的全面发展。

艺海泛舟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s/8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