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曾经或正在遭遇孩子在夜间或小睡时突然哭喊着腿疼,经过查看一番后但又无任何骨骼肌肉异常表现。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生长痛”。
生长痛是怎么回事?
生长痛是儿童发作性肌肉骨骼疼痛的常见原因。虽然生长痛发生于生长中的儿童,但其与快速生长期并不一致,且不发生在生长部位,也不影响儿童的生长。
家长们通常能发现一些规律,儿童体力活动增加后症状会加重。
较低的骨密度和机械性因素可能也促进生长痛的发生。有些儿童补充维生素D可以缓解疼痛的效果。
生长痛有哪些特点?
生长痛通常开始于3-12岁。
疼痛主要发生于下肢。上肢痛可合并下肢痛出现。
疼痛常分布于双侧,位于腿的深部,通常是在大腿、小腿、腘窝或胫骨。疼痛呈阵发性,可能为重度。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6-12岁)可能将疼痛描述为纹痛、虫爬感或不安腿。
疼痛主要发生在傍晚或夜间,可能会打断睡眠,通常在清晨缓解,但有些儿童仅白天有症状,但白天的症状很少限制日常活动。大约1/3的患儿合并反复腹痛和/或头痛。
疼痛是慢性的,但呈阵发性,通常一周至少发作1次,一共持续数年,并延续到青春期。不过,各次发作之间可能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无症状期。
生长痛需要与哪些情况鉴别?
创伤(尤其是劳损所致应力性骨折)——起病隐匿且随活动而加重的局限性疼痛,以及局限于应力性骨折或劳损部位的局灶性压痛。
骨肿瘤——肿瘤性疼痛一般也是发生在夜间。通常呈间歇性,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可便随体重减轻。与生长痛常呈双侧分布相反,肿瘤引起的骨痛呈单侧分布。骨肿瘤患者可能还有触及到肿块。压迫故或软组织,骨肿瘤患儿可能会出现压痛,但生长痛儿童则没有。
感染——初始症状可能都不具有特异性,包括:低热、不适、易激惹、食欲降低或活动减少等。一旦发生骨感染,患者的症状更为局限,可出现可验证的局灶性表现(皮温高、肿胀、压痛点)以及功能受限(如跛行、肢体使用受限)。
佝偻病——包括囟门闭合延迟、顶骨和额骨隆起、肋软骨结合部膨大(佝偻病串珠)、腕部增宽,以及股骨和胫骨侧弯(O形腿)。典型的X线检查表现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有助于确诊。
风湿性疾病——可表现为跛行或一个或多个关节炎症及疼痛。除葡萄膜炎外,通常不存在全身性表现。
明确孩子是生长痛,家长们需要怎样处理?
首先,家长们需要了解生长痛是良性的自限性症状,不需要存在不必要的担心、恐惧和痛苦。端正态度则可以从容应对。
按摩、非处方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和不同形式的热疗能够达到紧急缓解疼痛的效果。儿童在夜间醒来的疼痛通常集中发作于几天晚上,或者在白天身体活动增加之后出现,在睡前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预防患儿白天活动量增加之后在夜间痛醒,或是打断疼痛反复发作的循环。
维生素D水平低的患者应使用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
应鼓励儿童继续进行常规的儿童期活动和社会实践。停止正常活动并不能预防生长痛,反而还可能使疼痛成为儿童和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