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张檬谈整容后悔的事上了热搜。
在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中,张檬提起自己当初整容的事,忍不住落下眼泪,表示非常后悔。
当章子怡问她:“为什么当初想要去整容?”
她这才说出背后原因:一是因为出演了《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一角,被网友吐槽丑;二是因为当初交往的男朋友,也总是说她丑。
这两件事严重打击了她的自信心,于是才动了整容的念头。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整容后的张檬非但没有变得更漂亮,反而整张脸都变得很奇怪,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清纯朝气。
张檬之前真的不漂亮吗?
事实恰恰相反,仅仅在《美人心计》中一个出场镜头,就让她圈粉无数。
可她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评价,做出后悔一生的选择呢?
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这本书里,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台湾心理专家赵梅如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都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1
在书的开篇章节,赵梅如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讨爱。
什么是“讨爱”呢?
顾名思义,就是别人“讨要”关爱。
像
但是这里的“讨要”和咱们平常理解的意思大有不同,它不是明目张胆地“讨要”,而是根植于潜意识里的需求,变化为各种各样奇怪的行为,去无声地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求,而本人自己可能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知。
作者的闺蜜意乐身上,就有典型的“讨爱”行为。
意乐最近身体突然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肾结石、鼻子过敏等等,为此,医院检查,并因此忧心忡忡。
但是尽管已经做了全身检查,意乐仍然坚信:自己肯定还得了别的病,医院没有给检查出来。
“我”(作者)推测意乐可能患有疑病症,就建议她最好去做一下心理咨询。
万万没想到,意乐的情绪一下就崩溃了。
原来,意乐的先生虽然事业有成也很顾家,但是特别喜欢打击数落妻子和孩子。
这样一来,不仅让他们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异常紧张,也让意乐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紧绷压抑的状态。
时间久了,意乐的内心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于是就出现了各医院,来获取丈夫的关心与疼爱。
意乐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讨爱”。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讨爱”行为,比比皆是。
比如,我幼年的时候,父母总是打架,这样的婚姻给妈妈带来的影响就是,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并严重缺乏关爱。
那时候她特别喜欢做一件事——装死。
听到我放学回家的声音,她就会躺在床上屏住呼吸,任凭我怎么喊她她也不回应。
刚开始我真的会被吓哭,以为自己要失去母亲了,后来次数多了,我才明白她只是吓唬我。
回想起来,妈妈的这种行为,就是非常典型的“讨爱”——因为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想要的爱,就要想方设法从子女那儿得到爱的回应,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还有很多孩子在大人专注做事情时,故意打翻杯子里的水,或者故意大声说话;在家里跑来跑去;轻轻碰一下脚,就夸张地大哭大叫…..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换取自己想要的爱。
如果当我们“讨爱”的时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就会形成“讨爱凝滞点”,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值得被爱”。
当日后再有类似的情景触发这个“讨爱凝滞点”,人就会陷入自己的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
甚至还会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要么刻意掩盖自己的真实需求,不停地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一辈子活得不快乐;要么就用尽各种办法,企图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2
为什么会出现“讨爱”这种行为呢?
美国动物心理学教授哈洛,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哈洛和同事们把刚出生一天的恒河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放入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猴子,一只是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铁丝母猴”,一只是身上盖着绒布的“母猴”。
此后天里,小猴子就和这两只假猴子生活在一起,而哈洛他们就密切观察小猴子的反应。
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小猴子除了饥饿的时候去“铁丝母猴”那里喝奶,其他的更多时间里,它都是选择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尤其是遇到惊吓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抱住“绒布妈妈”。
因此,哈洛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温暖怀抱比温饱更重要。
但是在实验中,哈洛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和两只假猴子长大的小猴,有严重的社交障碍,无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于是,哈洛又再次改进了实验:把“绒布母猴”设计为可以摇摆,可以和小猴子有一定互动的。
这样一来,小猴子的社交障碍就消失了。
因此,通过这个实验,哈洛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温暖的回应,比温暖怀抱更重要。
人类也是一样。
在我们的整个成长生涯里,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委屈的时候,我们的主要抚养者能给予积极、温暖的回应,我们的安全感就会得到很好的建立,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成年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从内心的自信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
相反,幼年没有得到良好回应的孩子,成年后也要比一般人脆弱得多得多。有时候甚至别人眼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足以让他(她)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里。
而每当自我怀疑时,就会给自己贴上“不值得被爱”的标签,出现各种各样的“讨爱”行为。
不仅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身边最亲近的人,带来很大的困扰。
只有觉察我们身上的“讨爱”行为,破解对应的“讨爱凝滞点”,我们才能打开“我值得被爱”的生命盒子,重新找回自我。
3
讨爱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比如当父母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工作,你才考这样的分数,对得起我们吗?”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其实就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困扰。
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是真的爱自己,父母对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所谋求的。
这样一来,孩子的“讨爱凝滞点”就形成了。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给家人带来“他不被爱”的错觉,打破家人和自己身上的“讨爱凝滞点”呢?
作者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中,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用勉励代替指责
“勉励”一词,其实和“赞美”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和赞美的正面表扬不同,勉励是不包含评论的、可以给人带来力量的话语。
比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幼年时曾因佝偻病,内心充满了自卑,就连他的老师也建议他最好去学习当一名鞋匠,将来好养活自己。
阿德勒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他既没有评判老师说的话是对是错,也没有对阿德勒极力赞美维护,而是对儿子说:“绝对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他们说你做不到,其实使他们自己做不到。”
这句话给阿德勒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在他往后的人生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回到我们现实生活里,比如当孩子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时,我们通常会赞美孩子:“你真棒,考了这么高的分数,我真为你骄傲。”
这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只爱他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他这个人。
那么正确的勉励方法是告诉孩子:“你这次表现很棒,我知道你做到了,因为我看见你很自律,控制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专注投入功课。”
而在夫妻相处中也是如此,把抱怨指责换成勉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欣赏二度改变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发生改变,奢望他能一下九十度大转变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看见对方微小的努力,看见他一点一点的进步,给他“二度”改变的机会。“二度”也含有“再一次”“不断地再一次”的意思。
同样的,当我们在克服自己身上的某些心理问题时,也是如此。不要苛求一次完全扭转,而是不断进步,一点点改变。
第三:“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有人曾说,我们常常把笑脸留给了别人,却把最坏的脾气发泄到了亲人身上。
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常常会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导致双方情绪剑拔弩张,彼此都觉得自己不被对方所爱。
那么,当沟通问题时,不妨先轻声问一句:“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这样可以让对方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被尊重,双方的沟通也能更顺畅地进行下去。
第四:“爱的抱枕”
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换位思考”。
当与人产生冲突时,先不要着急给自己贴“不被爱”的标签,而是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分析对错:
角度一,我对你错;角度二,你对我错;角度三,我们都对也有错;角度四,无所谓谁对谁错;角度五,所有都是对的。
通常这么一分析后,就更能跳出自己的情绪,更为客观的分析问题,也能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爱意。
最后进一步进行沟通后,才能找到比吵架更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五:“八面玲珑求”
“八面玲珑求”的核心思想是“感恩”。
比如,我们可以感恩这么努力的自己;感恩这么多年一直默默支持我们的父母;感恩自己能勇敢迈出第一步,直面内心的痛苦……
通过不断的练习之后,可能增强我们内心爱的能量,也更能发现身边的美好。
4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温暖和爱,只是有时候,我们会被生活的艰难蒙蔽双眼,执着于失去的,而忽略了自己拥有的。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温暖的回应,是我们能送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
而对我们自己,尤其是曾经有过创伤回忆的人来说,这本《打开爱的生命盒子》,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走出情绪迷障的契机。
就像作者在《致读者》中写道的:
“治疗是‘外力’,是向外寻求专业的帮助;而治愈则是‘内功’的,是一种‘发自内在的意志’。”
“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让自己好起来。”
所以,亲爱的,去做自己吧,做那个真正的、舒适自在的自己。
请相信,你一定可以。
(本文系作者原创,抄袭必究)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