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又被称为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更是我国小儿四病重点防治之首的疾病。由于我国国民维生素D高缺乏率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佝偻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又该如何防治,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导致婴幼儿患上佝偻病的原因有哪些?
从佝偻病的全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我们可以看出,导致佝偻病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那么,要深究婴幼儿患上佝偻病的原因就可以转变为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严重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
1、孕妇妊娠期间维生素D缺乏
孕妇怀孕期间维生素D缺乏一方面直接导致胎儿的维生素D缺乏,另一方面,维生素D缺乏的准妈妈生产后,哺乳期间,母乳中原本含量就很少的维生素D将更加稀少,因此加剧了宝宝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
2、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如果宝宝缺少户外活动,每天晒不到足够时间的太阳,或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滴剂,也容易患佝偻病。
4、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中波紫外线照射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D。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而且,隔着玻璃、涂抹防晒霜、大城市中高大建筑阻挡、大气污染和阴雨天气均会导致阳光阻挡和吸收部分紫外线;此外,秋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也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5、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所以,长期服用这两类药物的婴幼儿也极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婴幼儿患上佝偻病有哪些症状?妈妈们平时经常说的宝宝晚上睡不踏实、爱哭闹、烦躁不安,爱出汗这些症状经常被认为是缺钙导致的,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一般情况下,科学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都不会缺钙,出现上述现象其实是缺乏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导致大脑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以上症状其实也是佝偻病的初期症状。
初期:由于神经兴奋性增高,患儿易激惹、烦躁、夜惊、多汗、枕秃。
激期:方颅、鸡胸、漏斗胸、手足镯、X或O型腿。
恢复期:初期和激期症状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未及时治疗会造成严重的骨骼畸形。
婴幼儿该如何防治佝偻病?年6月26日中国卫计委发布的《中国育儿标准—0~6岁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版》中规定:
(1)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口服维生素D,每天IU~IU。
(2)早产儿、双多胎生后即加服维生素D,每天IU~IU,3个月后改为IU~IU。
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中维生素D规定:
(1)预防维生素D缺乏:母乳喂养者每日口服补充—IU;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每日口服—IU,三个月后改为每日IU。
(2)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每日口服—0IU,一个月后改为IU。
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指南,宝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的情况科学补充维生素D。
婴幼儿患上佝偻病该如何护理?1、宝宝居住的房间要阳光充足,要多给宝宝晒太阳,在室内晒太阳时,应注意不要隔着玻璃,也不要让太阳直射眼睛,还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在病后半年,才可按正常儿童对待。
2、饮食应根据病情加以调整。患儿有浮肿、高血压、尿少时,应选择无盐饮食。为了调剂口味,可给些无盐酱油。浮肿消退可改用低盐饮食。不要吃用碱做的馒头,其为有盐食品。有浮肿、尿量少时要限制饮水量。急性期还要适当限制蛋白质及含钾食物,如桔子含钾量较高,不宜吃。待血压正常,浮肿消失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3、病儿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不要门窗紧闭。应尽量谢绝亲友探视,特别是患感冒的人,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因病儿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佝偻病的患病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小儿易患的高危疾病之一。据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婴幼儿佝偻病的患病率仍高达26.7%,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0-6岁小儿佝偻病患病率也有17.3%。因此,从怀孕期孕妈妈补充维生素D开始,到宝宝出生后坚持为宝宝服用维生素D是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的根本措施。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运营者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