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对儿童成长及身高的影响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人类发育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代谢综合征,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生长期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钙质不能够有效沉积在骨基质中产生充足的骨量)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代谢性营养性疾病,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枕秃、方颅、鸡胸、哈氏沟、手镯、脚镯等骨骼改变,会坐与站立行走后可致脊柱畸形、双下肢负重后渐出现骨骼弯曲形成膝内翻(O型腿-罗圈腿)或膝外翻(X型腿),伴骨质软化疏松,肌肉松弛,乳牙萌出和囟门闭合延迟,严重者运动、语言及智力发育落后(民间称为“五迟”),是VD缺乏的最严重阶段,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影响很大,成年期骨量峰值大打折扣。VD缺乏的成年女性表现为骨软化症,中老年人则发生骨质疏松,易出现骨痛、驼背、病理性骨折。维生素D缺乏的两大主要原因是摄入不足和光照不足。很多孕产妇围产期营养不合理、户外活动较少,常有腓肠肌痉挛、骨盆酸痛等VD缺乏表现,导致婴儿出生时先天储存VD不足。母乳中VD含量极少,仅为20IU/L,因此纯母乳喂养婴儿必须生后几天尽早额外补充VD。膳食方面,由于婴幼儿饮食结构单一,食量较小,天然食物中VD含量极少,单纯的依靠食物摄取VD无法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我国《婴儿配方食品》规定,配方奶中VD含量(D3)范围是40~IU/kcal,而配方奶热量基本在60~70kcal/mL,因此婴儿每日奶量差不多要达到1L,才能满足约每日所需的IU的VD最低剂量。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高达70%的婴幼儿、30~50%的成人存在VD摄入不足,VD缺乏的确是我国居民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维生素D比较缺乏的国家。获得VD的最佳方式是日照,原理是依靠紫外线照射,激发人体自身合成VD3,同时还会产生其它的一些通过补充无法摄取的重要的光合产物。这种VD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是通过饮食获得的VD的两倍。但过度暴露于紫外线,可能伤害到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且日照与VD合成之间的关系无法量化,所以很难掌握日照的时长和强度。由于日光照射受地理、季节、大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紫外线吸收与肤色、胖瘦、衣着、皮肤暴露面积等有关,因此我国佝偻病呈现发病地区广泛、患病率较高的特点,是影响1岁以内婴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佝偻病的发病率高达42.1%,南方的情况略好,春夏季也好于秋冬季。6个月以内的婴儿并不适宜日照(可能会晒伤),补充VD制剂才是最佳选择。鼓励在天气晴好时适当地进行户外锻炼,并做好相应的防晒措施,如避开正午和直射,树荫下活动,戴帽子、涂防晒霜等,每次半小时左右,全天不超过二小时。但现代的以室内为主的生活方式和季节的变化使得我们无法通过自然日晒的方式获得足够的VD,隔着玻璃晒太阳纯属隔靴搔痒。证据表面:人类需要全年补充VD,特别是在冬季,以确保体内VD保持在一个理想的水平。尤其是居住在北纬37°以上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以北地区)的人们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4月份期间需要补充更高剂量的VD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居住在热带地区之外、户外活动较少的人们,必须主动额外补充VD,否则就会导致VD缺乏。▼链接点击▼
文章:医院吴冬梅
配图:网络(侵删)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儿科知识
别忘了点亮“在看”哦
吴冬梅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