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手册八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ytysbz.com/
甘肃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手册(八)中医养生与保健(一)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治未病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二)中医保健五要穴

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1.膻中。位于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刺激该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2.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刺激该穴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只要是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皆有效。孕妇应避免刺激该穴,可引起流产。

3.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刺激该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渍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瘌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很明显。

4.涌泉。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经常按摩此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对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风、高血压、癫痫、女子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均有疗效。

5.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经常按摩该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如妇科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以及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

(三)中医理疗常用方法

1.刮痧

(1)刮痧是通过刮痧板,蘸取一定的介质(刮痧油、凡士林等)后,在体

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活血舒筋、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

(2)刮痧现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对功能性的疾病和症状,如局部酸痛无力、头晕头痛、烦躁发热、胸闷呼吸不顺等,有明显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3)刮痧时要背风,刮痧后3小时内不能洗澡,避免风寒湿邪入侵体内。刮痧后应喝些温开水,可补充刮痧时消耗的水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利于排毒。

(4)正处在妊娠和月经期的妇女,有危重病症、严重的皮肤病、出血倾向

疾病或年老体弱者不宜刮痧。

2.拔罐

(1)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的方法包括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

(2)拔罐时应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施术者双手以及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拔罐用具必需常规消毒;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

(3)过饱、过饥、大汗、大渴、酒醉和过劳后不宜拔罐;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腰骶部、乳房、皮肤过敏、五官、前后二阴以及妊娠妇女的下腹部等部位是不宜拔罐的。

3.艾灸

(1)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灸材,烧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2)艾灸时所用的材料有艾炷和艾条。艾炷灸有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姜灸和隔盐灸等。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

(3)艾灸后皮肤出现水泡,体积小者可以不处理,体积大的要用消毒过的针刺破再消毒;灸后有口苦、咽干等症状者,可适当饮茶或水;灸后精神困倦者应稍事休息。

(4)艾灸时应注意:施灸时应按由上往下、由躯干到四肢的顺序,以免引起晕灸;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灼痛,可拍打或按压周围皮肤减轻痛感;施灸时火力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以免灼伤皮肤;如果出现突然面色发白、头晕、恶心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平卧后再饮用白开水或糖水;面部施灸时应用面纸覆盖住面部再施灸,避免火星烫伤脸部;施灸结束后,彻底熄灭艾火以免引起火灾。

(四)体质养生

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体质,主要是指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中医所谓的体质是指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特殊性。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共9种。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人应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

1.平和型

(1)体质表现。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畅;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性格随和开朗,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此种体质者最为健康,不易得病,男性多于女性。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方式多样。

2.气虚型

(1)体质表现。说话没劲,甚至不愿说话,精神不振,呼吸短促,疲乏无力,容易出虚汗,面色白光白,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此种体质者往往性格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比较胆小,做事不爱冒险。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饮食宜清淡,可多吃些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如人参、黄芪、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运动应以散步、打太极等柔缓的运动为主,不宜做大负荷消耗体力的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3.阴虚型

(1)体质表现。常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等。此种体质者往往性情急躁,性格外向活泼。易患虚劳、遗精、失眠等病症,怕热不怕冷,易感暑、热、燥邪。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鸭肉、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吃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可选择一些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如太极拳、散步等,不宜洗桑拿、汗蒸;平时宜克制情绪,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采用听音乐、练书法、下棋、旅游等方式陶冶情操、舒缓情绪。

4.阳虚型

(1)体质表现。常表现为体型偏胖,肌肉松软不实,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嗜睡、喜热饮食、舌淡胖嫩等。此种体质者性格多沉静、内向。怕冷不怕热,易感风、寒、湿邪,易患痰饮、肿胀、腹泻等病,感邪后易从寒化。

(2)养生注意事项。阳虚者应多吃些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牛、羊肉、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背、腹等部位,夏季少吹空调电扇;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桑拿、温泉浴。

5.湿热型

(1)体质表现。形体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干燥或便秘,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白带量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此种体质者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较难适应。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宜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可多吃些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应戒烟酒,不可熬夜及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应减少户外活动。

6.气郁型

(1)体质表现。体型比较削瘦,性格内向,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经常闷闷不乐,多愁善感,食欲不振,容易心慌、失眠,舌淡红,苔薄白,易患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2)养生注意事项。气郁者应饮食清淡,少吃生冷油腻、多吃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如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睡前避免饮浓茶、咖啡;要经常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性的运动,多跟其他人交往,增加运动量大的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游泳等。

7.痰湿型

(1)体质表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倦怠困弱,食纳差,大便稀溏,面部多油,多汗且黏,伴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等。该体质者往往性格偏温和、稳重,善于忍耐,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等疾病,以生活安逸的中老年男性居多,喜欢吃甜腻的食物,不爱运动爱睡觉。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肉及甜、油腻的食物,可多吃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中药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等均有助于化痰祛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

8.血瘀型

(1)体质表现。体型胖瘦均见,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等表现为特征,伴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瘀斑,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该体质者性情急躁,健忘,不耐受寒邪,易患腹中结块、痛证、血证等,南方人及脑力工作者多见。

(2)养生注意事项。此种体质者可多吃点活血行气、疏肝解郁的食物,如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金橘、橙、柚、桃、李子、山楂、醋等,少吃肥肉;保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如太极拳、舞蹈、散步等。

9.特禀型

主要指先天禀赋异常者,如生理缺陷、过敏体质或遗传性疾病等。

(1)体质表现。特禀性体质者体型无特殊,而表现也因先天禀赋不同而各异。如过敏体质者常见症状有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

(2)养生注意事项。该类体质者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搭配合理。易过敏者应尽量避免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及腥膻发物;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春季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避免接触花粉诱发过敏。

(五)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1.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俗称大牙)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2.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5.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6.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7.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8.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9.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10.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应急技能(一)识别危险标识

危险标识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危险信息,提示人们周围环境中有相关危险因素存在。常见的危险标识包括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生物安全等。

识别常见危险标识,远离危险,保护自身安全。但要注意,危险标识只起到提醒和警告作用,它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险,也不能取代预防事故的相应设施。

(二)外伤处置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1.外伤急救注意事项

(1)检查生命体征。检查伤员的神志、呼吸、脉搏等情况,确定伤员的生命状态。如果伤员呼吸心跳停止,要先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2)保持呼吸通畅。清除伤员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减少出血、防止休克。出血较少时,可直接压追局部止血;出血较多时,应就地取材,迅速止血。

(4)伤口处理。开放性伤口要妥善包扎,包扎时,绷带或布条要松紧适度,既不要滑脱,也不要缠绕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2.大量出血时的止血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的软布作为敷料覆盖在伤口上,

再用棉花团、纱布或手帕、毛巾折叠后放在敷料上面,然后用绷带、布条或长筒袜紧紧包扎。

(2)止血带止血。当四肢大动脉出血(喷射状出血),或在伤口加压包扎

后无效时,应采用止血带止血。如果身边没有止血带,也可以用毛巾、图巾、领带、长简袜等物品代替止血带包扎止血。

3.腹部外伤处理

●发生腹部外伤时,应让伤员仰卧屈膝。不要揉压腹部,而且要禁食禁水。

●如果有内脏突出,严禁将内脏回放,应用盆、碗等器皿扣盖突出内脏,然后用绷带或布条固定。

●如果腹腔有异物刺入时,不要将异物拔出。

4.骨折处理方法

发生骨折后,伤员会感到伤口处疼痛难忍。伤口局部会出现肿胀、青紫,也可发生受伤局部的变形,甚至出现肢体变短。发生骨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没有危及生命的伤员,首先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然后再移动伤员。如果伤员有外伤出血,要先止血,再进行固定和移动。

(2)怀疑颈部和脊椎骨折的伤员,应平移、平放,避免头颈晃动,将伤员全身固定在硬担架(如竹、木等板材)医院。

(3)对于肢体骨折的伤员,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如硬树木枝条、浮木、书本等对受伤肢体进行固定。如果是下肢骨折,在找不到可利用的夹板时,可用未受伤的下肢充当夹板,与受伤下肢固定在一起。肢体与夹板之间要垫平,夹板的长度要超过受伤部位的上下关节,并固定、绑好,留指(趾)尖暴露在外。

(三)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可以在第一时间恢复伤病员呼吸、心跳,挽救伤病员生命,主要用于抢救心肌梗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急性中毒、严重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判断有无反应。

2.检查呼吸。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2、3、4、5...),判断有无呼吸。

3.呼救。呼救周围人打急救电话。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食指及中指触到喉结,平移至颈部肌肉前缘,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向后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2,3,4,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次/分,正确的按压深度5-6cm)。

7.打开气道。保持患者仰头抬颏,看口腔有无分泌物,无假牙等,清除气道异物。

8.人工呼吸。施救者用一手捏闭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吹气时间1秒钟,连续吹2口。

9.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为一个循环。连续做五个循环,然后判断伤病员有无呼吸。如果无呼吸,继续做五个循环,直至复苏成功或救护车到来。

(四)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应对常识

1.地震应对常识

(1)室内如何避震。

●迅速远离门窗、阳台、预制板墙、楼梯、电梯。

●正在用火用电时,应立即关掉煤气开关和电开关。

●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且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蹲下或趴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遮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2)户外如何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以免造成踩踏;用包等物品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不要在过街桥和立交桥上下、高烟囱和水塔下停留。若正在过桥应紧紧地抓住栏杆,带主震发生后立即离开。

●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高耸或悬挂危险物。

●正在驾驶车辆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应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悬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3)地震时如果被压的应对措施。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此要稳定情绪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处境并设法脱险。

●尽可能将手臂挣脱出来,用温湿衣物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救援。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用破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理压。

●用石块、铁具等物体敲出声响,不要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利用身边容器、塑料袋、雨布等收集雨水(必要时收集尿液)备用。

(4)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的应对措施。

●燃气泄漏时,用温湿衣物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要匍匐、逆风地向安全地方转移。

●毒气泄漏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

2.火灾应对常识

(1)镇定第一。首先一定要冷静下来,如果火势不大,可尽快采取措施

扑救。如果火势凶猛,要在第一时间报警,火警电话,并迅速撤离。

(2)注意风向。应根据火灾发生时的风向来确定疏散方向,在火势蔓延之前,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3)毛巾捂口鼻。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人员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逃离时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并尽量避免大声呼喊,防止烟雾进入口腔,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注意呼吸要小而浅。

(4)结绳逃生。楼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可将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结成绳索,牢系窗槛,顺绳滑下。

(5)暂时避难。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找暂时的避难处所。如果在综合性多功能大型建筑物内,可利用设在电梯、走廊末端以及卫生间附近的避难间,躲避烟火的危害。若暂时被困在房间里,要关闭所有通向火区的门窗,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在被困时,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6)靠墙躲避。消防员进入着火的房屋时,都是沿墙壁摸索进行的,所以当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向墙边或者门口。同时,这样做还可以防止房屋塌落砸伤自己。

3.洪水、泥石流等应对常识

(1)洪水紧急自救。

●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2)泥石流逃生要点。

●要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

●来不及奔跑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树木,就近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面或者后面,如:山洞、大树等,或者蹲在地沟、坎下避让,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

●要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要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滯后于降雨暴发;有时泥石流会间歇发生。

●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要提前转移、撤离。

●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不要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要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

●乘汽车或火车遇到泥石流时,要果断弃车而逃,躲在车上容易被掩埋在车厢里室息而死。

(3)洪水泥石流灾后防病。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漂白粉等处理过的水。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家禽牲畜。

●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弃垃圾。

●避免收较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做好防蝇防鼠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

●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防止传染病暴发。

●保持乐观积极地心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来源: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s/5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