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发病原因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研究指出虽然母亲孕后期每日补充IU的维生素D,对于足月儿血循环中25-OH-D3的影响很小,但是与孕期规律补充的母亲相比,孕期未补充母亲的新生儿很快就降至缺乏的水平,因此早产、双胎更易于贮存不足。
日照不足
由于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没有充足时间的室外活动;或者室外活动时皮肤暴露少;不论是气候、季节、大气云量、纬度、肤色、皮肤暴露都可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生长速度快
如低体重、早产、双胎、疾病等因素,婴儿恢复后,生长发育相对更快,需要维生素D多,但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佝偻病。
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纯母乳喂养,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不补充维生素D的话,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罹患危险增加。
疾病和药物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D和25-OH-D3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佝偻病的症状有哪些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以上的表现只能提示家长孩子有佝偻病的可能,医院进一步检查,切不可随便给孩子补充大量维生素D,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可引起孩子的肠胀气,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佝偻病患儿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于骨骼病变所出现的症状,这是佝偻病的特征表现。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维生素D是治疗佝偻病的有效药物,一般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D丸就可以了,对不能口服或是有腹泻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维生素D,同时加用钙剂。同时,让孩子多晒太阳,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为防止畸形,不要让孩子久站久坐,不让孩子过早行走。
疾病预防与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发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I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均补充至2岁。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IU/日。
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D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DIU/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