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
一直以来,人们都听说冬季多晒太阳,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好处。
那冬季晒太阳,能给人体带来哪些好处?怎样晒太阳,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呢?
01冬季晒太阳的好处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而现代医学也表明,冬季晒太阳,确实对身体有不少的好处。
好处1:提神,改善气血
冬天万物萧瑟,有的人常常精神不佳,昏昏欲睡,总是一副疲乏的状态,特别是老人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究其原因除了与冬天天气寒冷导致人的活动量减少,还与人体接受阳光照射不足有关。
冬日暖阳照在身上是非常舒服的,阳光可以唤醒沉睡的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使人精神振奋,舒展心情。
久坐办公室,容易面无血色,适当晒太阳可以增强人的神气,改善气血循环。
好处2:预防佝偻病
宝宝出生后,除了需要丰富的营养,还需要一定户外活动量,不然容易罹患佝偻病。育儿专家一致认为,经常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冬天出生的宝宝,要注意多晒太阳。
好处3:预防骨质疏松症
阳光可以帮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促进补钙,对骨骼的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绝经女性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冬天多接触阳光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好处4:杀菌
冬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疾病,流感、麻疹、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等。而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天然杀菌剂,可以杀死多种细菌、病毒。
02冬季晒太阳的最佳时间在冬季的一天中,有三段时间最适合晒太阳。
第一阶段为上午7时-9时,这一时间段阳光中的红外线占上风,紫外线偏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柔和,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上午9时-10时。
第三阶段是下午4时-5时,在这两个时间段内,正值紫外线中的A光束占上风,可以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有利于促进骨骼正常钙化,增强体质。
03晒太阳的选择10点之前晒四肢
众所周知,上午10点之前的阳光紫外线比较弱,这个时候气温也开始慢慢回升,此时比较适合晒四肢。这是因为双手跟双脚处于人体的最末梢,经过一夜的休息以后,这些部位的热量已经散开许多,此时晒太阳可以帮四肢补充热量,晒太阳的同时活动四肢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哦。
10点-16点晒头部
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是比较猛烈的,特别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此时不宜晒身体,但是非常适合让头部见一见阳光。
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首,阳光把头顶晒热以后人体也会感觉到温暖,这样做还能通畅体内经脉,调补阳气。但是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头部不宜晒太久,否则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
16点之后晒背部
研究表明,下午4点之后紫外线里的某种元素能帮助人体存储维生素D,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多晒晒后背,因为人体背为阳,背部也有许多经脉跟神经,此时的阳光也变得温柔,就算多晒一会背部也不会引起不适,反而能温煦经脉。
04晒太阳的注意事项室外最好
由于室外气温较低,加上有时风大,老年人活动能力差,有些人喜欢在屋里隔着玻璃晒太阳,尽管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温暖,但玻璃窗阻断了合成维生素D的UVB,达不到合成维生素D的目的。
选择清洁、平坦、干燥、周围绿化较好、空气流通、向阳且能避免强风吹袭的地方晒太阳最好。但不宜在沥青地面上进行“日光浴”,沥青地面升温时会散发出有毒物质,反而污染皮肤和不利于呼吸。在室内晒太阳必须打开门窗,以避免玻璃阻止紫外线通过。
做好防护避免副反应
如果非要给晒太阳选个最佳姿势,那就是暴露。原因就是紫外线必须和皮肤亲密接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日晒伤,还是要讲究一下暴露的部位:躯干部皮肤对日晒红斑的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肤的敏感性高于下肢,肢体屈侧皮肤的敏感性高于伸侧,头、面、颈部及手、足部对紫外线最不敏感。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敏感性差的部位充分暴露,而敏感性高的部位适当涂抹防晒产品,以降低晒太阳带来的副反应。戴墨镜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
因人而异
凡患有出血性疾病、较重的心脏病、尿毒症、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疾病者不宜多晒太阳。此外,太阳辐射太强易引起白内障、光照性皮炎、结膜炎和热调节障碍,要特别加强预防。对患有佝偻病症状或平时从未服过鱼肝油和钙片的孩子,特别是营养不良或人工喂养儿,应先服一段时间的维生素D制剂,以防在晒太阳时突然发生抽风。
注意细节
晒太阳前不宜吃芥菜、雪菜、莴苣、螺、虾、蟹、蚌等光敏性食物,以免引起光敏性药疹或日光性皮炎。晒后还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时间以上午9~11时、下午3~4时为宜,每次晒15~30分钟。晒太阳时若出现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以及食欲减退或睡眠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或缩短照射时间。
晒后多补水
阳光照射后,皮肤及其皮下组织血流量会明显增多,加上通过加温出汗增多,相应地血液中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容易造成脱水甚至晕厥,尤其是年老体弱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05冬季的其它注意事项当然,冬天除了晒晒太阳,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在其它方面也得多加注意。
在此,再给各位提几点小建议~
1、适当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距不要过大,温度最好在18—24℃,否则呼吸道就会感觉不舒服。如果家里暖气太热,穿着单衣,外面却需要穿羽绒服,出门、进门都要经历气温骤然变化,适应不了就会生病。湿度在50%—60%左右,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同时还有吸附空气当中有害气体的作用。
2、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到了冬天,有的家里一天到晚不开窗,然而预防“暖气病”首先要注意室内通风,天气好的时候,家里最好每天都能开窗透气,可以早晚各开一次窗,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3、适当补充水分
家里开了暖气后,口干、皮肤干燥的感觉会更明显,要多补充一些水分,最好是温开水或蜂蜜水,也可以喝些茶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选择饮水量应在ml——ml之间,并且要多吃一些多汁的水果蔬菜,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
4、适当的活动
在阳光较好、无大风或雾霾的天气,尽量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室外活动,晒晒太阳,接触一下纯自然的空气,锻炼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暖气病”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