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同样环境巾的婴儿和儿童得到理想的营养、护理,儿童体质量和身长生长应无著差别。宫内(母亲)因素、婴儿本身、生后外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宫内和生后的生长。
一、儿童生长监测
生长监测可促使改善儿童营养,降低不适当营养摄人,教育抚养者早期发现儿童生长疾病;也用于干预效果评价。对儿童的适宜生长监测应包括定期测量体质量、身长,并评价其生长速度。
生长监测应是各国儿童保健的日常工作之一。发达国家多在健康儿童门诊监测儿童生长,发展中国家则往往在儿童出现生长偏离后才得到健康工作者的监测。许多儿童在定期健康检查时亦未能得到常规测量体质量;甚至一些儿章可能从未进行过体格测量,就医也只是为了急性疾病,使儿章生长问题常不被认识和诊断。而且测量方法不正确或生长曲线点绘制不准确可导致错误的解释,使儿童得到不必要的处理或失去矫治的机会。儿童定期健康检查时应同时测量体质量和身长。一半以上的国家常规测量儿童体质量;多数国家或地区未常规测量身长(身高),因常规测量身长(身高)需培训人员、测量工具,花费更多时间。实际生长监测中分析身长(身高)、体质量/身长、体质量指数(BMI)资料有助鉴别儿童矮小、消瘦、过重等,以便及时干预。全世界约有29%的健康工作者进行6岁后儿童生长监测。WHO鼓励常规测量儿童身长(身高),特别是年长儿童。
多年来人们多关沣婴儿和年幼儿童的生长及人体测量在生长发育的价值。然而,近来的研究进展显示人体测量不仅可评价个体儿童生长,也反映群体儿童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年以来WHO一直采用美国全国健康状况统计中心(NCHS)的生长曲线,有2/3的国家使用NCHS/WHO的参数。为避免以一个国家的儿童生长作为国际理想的儿童生长参数,年WHO据全球多中心的研究制定一国际的、代表0~5岁儿童生长参数,有较好的代表性。
最常用评价儿童生长的体格测量是体质量、身长(2~3岁)或身高(2~3岁)、头围(2岁)。常用体质量、身长、体质量/身长评价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如身材矮小常提示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应注意准确测量、定期测量与应用生长曲线正确解释测量结果,但不能用以诊断。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BMI/age≥P95(超重)、以P85≤BMI/age<P95(有超重危险)、BMI/age<P5(低体质量)等界值点分类描述有体质量异常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界值点分类可避免BMl/age≥P95被不正确分类而与肥胖有等同的消极含义,减少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损害;同时,增加P85界值点可减少高危儿童的丢失。BMI/age不是诊断工具,但可有效筛查体脂肪不正常积聚的儿章,是进一步评价、转荐治疗的线索,而不是给儿童标记肥胖。BMI不能提供精确的脂肪指数,因不能区分脂肪、骨骼、肌肉分布。如儿童疑为超重(BMI/age≥P85)有肥胖复杂症时,或超重(BMI/age≥P95)有或无肥胖复杂症时均应进行遗传或内分泌检查,以提出合理治疗。7岁以上儿童超重有高脂血症或高血压时应降低体质量,或维持体质量不增。
二、婴儿固体食物引入
婴儿发育到6个月左右,纯母乳不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时,需要逐渐增加其他食物喂养,常常称为“辅助食物引入”。“辅助食物”是特别为婴儿制作的或家庭自制的富含营养素的食物,包括固体(半固体)食物,能适应婴儿进食技能发育。婴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引入固体(半固体)食物的适宜时问尚存在争议。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婴儿多在10个月以上,引入固体食物的时间为1~18个月。发达国家中母乳喂养婴儿持续3.5~7.0个月,引入固体(半固体)食物的时间多在4~5个月。
理想的食物引入不仅依赖于给什么食物,还与如何、何时、何地和谁来喂养有关?。我国对婴儿从纯乳类转换到其他食物的时间多主张为4~6个月,与WHO和一些发达国家相似。年泛美卫生组织(PAHO)/WHO提出纯母乳喂养婴儿的10项原则:(1)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引入其他食物,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2)按需哺乳维持母乳喂养;(3)婴儿自我进食与社会、心理作用;(4)食物制做与贮存安全;(5)引入其他食物的量由少到多;(6)引入其他食物能量6~8个月龄为.8kJ(约1/3总能量),9~11月龄为.8kJ(约1/2总能量),12~23月龄为.2kJ(约2/3总能量);(7)引入其他食物餐次6~8月龄2、3次,9~11月龄3、4次,12~23月龄3、4次;(8)引入其他食物的量应是满足营养需要,限制水和果汁的摄入;(9)强化食物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10)婴儿疾病期增加液体摄入(包括母乳),食物宜软、多样、可口;疾病恢复期鼓励多食。
三、维生素(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
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制定了我国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规范了我国佝偻病防治工作。为更好地认识与处理儿童Vit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问题,《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年9月邀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及国内有关专家讨论了“儿童Vit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对认识、规范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健康人群只要保证摄入适当量的VitD,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各国重视的是VitD预防量的摄入。如年AAP发表新的有关预防佝偻病和VitD缺乏的VitD摄人指南中仍强调佝偻病是VitD摄入不当和暴露日光减少所致,应以预防为主。
四、儿童食物过敏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为2%~5%。常见IgE调节的食物蛋白过敏症状包括神经血管水肿、荨麻疹、喘息、鼻炎、呕吐、湿疹和过敏性休克。非IgE调节的食物蛋白过敏症状包括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肠绒毛萎缩性吸收不良、食管炎、小肠结肠炎、嗜酸性直肠结肠炎。
一些婴儿可能仅表现为易激惹或结肠炎。母乳是1~2岁婴幼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年AAP建议有食物过敏的母乳喂养婴儿的母亲宜限制牛奶蛋白、鸡蛋、鱼、花生和坚果的摄入,补充矿物质(钙)和维生素。因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牛奶蛋白浓度是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的~00倍,可激发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不宜用以治疗牛奶蛋白过敏。
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同样可激发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但90%的婴儿可耐受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的牛奶蛋白,可与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一样应用临床。如过敏症状持续者可用低敏配方奶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母乳。低敏配方奶粉使用2~4周可显现效果,并继续使用到1岁或1岁后,6个月可用大豆配方奶粉。人工喂养婴儿出现牛奶蛋白过敏者应采用低敏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粉。高危婴儿应纯母乳喂养或低敏配方奶粉,或部分水解配方奶粉补充喂养;6个月后引入固体食物,1岁后食用其他奶制品,2岁后食用鸡蛋,3岁后食用花生、坚果、鱼等食物除花生外高危妇女妊娠时可不限制食物摄入。
五、儿童贫血的筛查
铁缺乏症目前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和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WHO资料显示世界1/3人口缺铁,即使在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仍高达5%,而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IDA患病率高达42%~53%。我国儿童铁缺乏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据—年“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我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总患病率为40.3%,IDA患病率7.8%,其中婴儿发病率高达20.5%;农村儿童铁缺乏症状况更为严重,铁缺乏症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2.0%和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39.5%和5.6%)。美国强化铁的配方奶粉与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对降低婴儿IDA的发生起重要作用。1岁后的儿童有较多铁缺乏或贫血,55%~60%的儿童未达到年推荐的每日摄取铁摄入量。
儿童贫血筛查的目的是筛查、发现营养性铁缺乏的儿童,诊断血红蛋白病和相关疾病。AAP建议纯母乳喂养婴儿4个月始补充铁;9~12月龄婴儿进行贫血筛查,并增加l~5岁高危儿童的贫血筛查。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婴儿期为非强化铁配方奶喂养儿、有失血史、慢性感染史、纯母乳喂养婴儿未常规补充铁剂者,或人工喂养儿童1岁后不再食用强化铁配方奶均有发展为铁缺乏的可能。
因此,AAP强调第2年对所有幼儿进行贫血筛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保健学组修订的“中国儿童IDA诊疗规范”中建议婴儿每3个月筛查血红蛋白1次,1岁后儿童筛查血红蛋白1、2次/a。食物、身体因素影响铁的生物活性和铁的吸收,故铁的摄人往往不能代表机体铁营养状况。铁摄入不足很快发生铁缺乏,但发展为IDA尚需数周至数月。
由于婴儿抚养方法的改变使婴儿期IDA患病率显著下降,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不再是有效和适当的筛查工具。发展和评价敏感、特异、有成本效益的筛查方法对确定铁缺乏的高危儿童是重要的。
(有删节)
原作者:黎海芪
作者单位:重庆医院儿童保健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