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
成病原因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研究指出母亲孕后期每日补充IU的维生素D,与孕期母亲未补充者相比,新生儿的维生素D很快就降至缺乏的水平。因此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者易患佝偻病。
2日照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生成前维生素D3,再经过机体的一系列转化生成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没有充足时间的室外活动;或者室外活动时皮肤暴露少等情况,导致日光促成体内维生素D生成量降低而易患佝偻病。
有些家长隔着玻璃,或将孩子包裹得很严实晒太阳,但是由于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和衣服,所以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专家建议:户外活动正常要在1~2个小时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3生长速度快如低体重、早产、双胎、疾病等因素,婴儿恢复后,生长发育相对更快,需要维生素D多,但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易发生佝偻病。
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因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纯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如果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又不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罹患危险增加。
5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牛奶中尽管含有大量的钙,比人奶中钙含量高得多,但钙磷比例不如人奶合适,钙经肠道吸收的比例比人奶差。因此,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容易发生佝偻病。
6疾病和药物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V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使维生素D和1,25-(OH)2-VD3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治疗与预防补充充维生素D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均补充至2岁。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D。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IU/日。
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D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DIU/日。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钙剂补充每日膳食钙供给量:0~6个月婴儿为毫克,7~12个月的婴儿为毫克,1~4岁的孩子为毫克,只要母乳充足或摄入足够的配方奶,可满足婴幼儿的钙营养。佝偻病的治疗一般无需补钙,除非并发手足搐搦症等低钙表现。
(来源: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参考量》)
适量日照在日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每天活动1~2小时,注意要暴露皮肤。
加强体格锻炼对已有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应加强体格锻炼,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对于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避免过早的承力性运动(如避免过早练习坐、站、扶掖下蹦跳等)。如已经出现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纠正畸形。严重骨骼畸形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