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的祖国读这十首古诗词,感受那份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战争的洗礼,每一个朝代更迭之际,就是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豪杰辈出之时: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汉代白马英雄随时为国捐躯的坚定决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唐代从军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归还的豪迈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宋代文天祥不惧生死、只求名垂青史的雄心壮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是明代戚继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清代徐锡麟战死疆场、舍身报国的崇高理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这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意念。1.《白马篇》

曹植〔两汉〕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前期代表作。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2.《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3.《金陵晚望》

高蟾〔唐代〕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晚望》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现实的忧虑和对前途的担忧。4.《出塞二首》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唐朝边塞战争的忧虑和对良将的呼唤。第一首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戍卒离家远去,长期征战在外,生死未卜的情景。第二首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呼唤和对国家安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s/12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