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文·段宏刚诗仙李白(年——年)在公元年写了一首经典乐府诗《将进酒》,可以说,在李白传世的首各种体裁的诗歌里,《将进酒》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和个性气质的一首诗。全诗想象力丰富,写作手法奇崛夸张,情感饱满深沉,气势恢宏壮阔,一气呵成,把李白那种桀骜不驯、傲世出尘的个性气质展现得活灵活现。诵读此诗,仿佛能看到超凡俊逸的李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同时,读者也会被李白经天纬地的才华所折服。《将进酒》里有这样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为:老天造就了我成为栋梁之材,那我就必定有用,即使家财万贯被挥霍了,还可以再挣回来。李白之所以在这句诗里用“材”而非“才”,实际上跟他当时的处境,以及他自身的性格有关。狂放不羁,意气风发,视金钱如粪土,却又非常自信。这就是真实的李白。“材”和“才”虽然同音,在一些意思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还是有显著区别。它们常常作为名词来使用,“材”在做名词时,往往是指原料或资料。比如,木材,就地取材,大材小用,栋梁之材,都是指某种已经成型的、可供使用的原料。“才”作为名词使用时,经常指才能,才华或才气,趋向于说明某个人具备某种能力或本领。比如,夸奖某个人能力突出,大家喜欢他时,通常会说他多才多艺,或德才兼备。“材”和“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通用,都是指代具有能力的人。但它们的偏重点不同,“才”特指已经具备了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材”则指具有成为专业技能潜质的那种人。李白用“材”字,旨在说明自己已经成材,已经走过了积累才华或才能的阶段,已经是具备优良品质的栋梁之材。如果对《将进酒》的创作背景了解一番,就更能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用意。李白的交际圈很广,初唐著名诗人贺知章(年——年)是李白初到长安时,认识的第一批朋友。贺知章拥有较高实权,官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郎,一直很欣赏李白的才华,因此,他多次为李白创造进入仕途的机会。公元年,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的几首诗作,唐玄宗赏读后眼睛一亮,心里想到:大唐竟然有如此才高八斗的人,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唐玄宗决定把李白招来给朝廷效力。在来年初春,唐玄宗下了一道圣旨,李白被招入朝廷翰林院工作,从此陪伴在玄宗左右,实际上做了御用文人,给唐玄宗代笔撰写圣旨和公文,以及写一些歌颂玄宗丰功伟绩的诗歌。李白做了一年御用文人后,心情相当郁闷,一是人红是非多,当他成为玄宗身边的红人后,同行对他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他背后说他的坏话,坏话说得多了,李白的名声也坏了。二是因为御用文人这个身份,让李白失去了写作自由,他再也无法写自己想写的诗歌,跟他的初心背道而驰,李白视诗歌如生命,怎么能忍受这些呢。因此,从年后半年开始,李白开始寻找各种理由,甚至依靠装疯卖傻,故意不去工作,来达到朝廷把他解聘的目的,他太想回到以前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里。将就到年初夏,李白终于脱掉官服,顺利解脱。朝廷看到李白在任职期间表现不错,索性把全年的工资都给结算,又给李白额外奖励了一笔钱,有幸得到不少钱财,至少几年内生活没有多少压力,李白当然很得意。从年夏季一直到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前这11年时间里,李白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呼朋唤友,游山玩水的生活。年的阳春三月,51岁的李白约上好朋友岑勋(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之弟),从长安出发,准确去拜访居住于嵩山附近的诗人、炼丹家元丹丘。有朋自远方来,元丹丘十分高兴,为了尽地主之谊,他在颍阳山居里设宴招待了两位好友。三人推杯换盏,对酒当歌,海阔天空地谈论和说笑。李白喝得兴致勃勃,突然诗兴大发,略一沉思,提笔写出了精彩绝伦的《将进酒》,两个朋友看得目瞪口呆。结合整首诗可以看出,李白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依靠经天纬地的才华,他完全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他有资本恃才傲物,孤高自傲,不把一切权贵放在眼里。这样的文人傲骨,除过李白,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遗憾的是,迟迟无法遇到真正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这对李白来说,是多么憋屈和纠结的事。他只有强颜欢笑,苦中作乐。生命苦短,岁月不饶人,如果迟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不能贡献自己的才华,任由时光消磨自己的壮志豪情,对李白来说,跟生不如死没有什么区别。当李白看清这些现实后,却无力改变,他只好选择了逃避,选择终日与酒为伴,把自己喝得昏昏沉沉,以此来逃避这份怀才不遇的痛苦。这些就是李白这个时期最真实的生命处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s/1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