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震宏
海宁丨钱塘江
神秘的北纬30度,海宁是一大亮点。
海宁,老底子属杭州府,划入嘉兴,不过几十年,海宁融杭发展,做得最成功,大概有历史的基因。
自东汉设县以来,海宁的经济、文化,一直居浙北前列,稳定,没有低谷。清代的《杭州府志》说海宁:人文之盛,甲于四方。这不是客套话。
《杭州府志》又说,杭州一府九县,无论文化软实力,还是GDP,海宁都是妥妥的第一名,所谓“邑之隶武林者九,弗能尚已”。海宁划入嘉兴,是近代杭州最大的痛。但海宁人讲情义,向西融杭,地铁直通硖石,无缝对接,可算是对老东家杭州的一种抚慰。
安国寺唐代经幢
海宁形胜,得天独厚。《浙江通志》说海宁地理:“据三吴上游,为江海门户。”寥寥数语,切中要害。钱江潮、海神庙、长安三闸、鱼鳞石塘,一大串全国文保,皆因水而起。吴文化与海洋文明在此交汇,大气淋漓,豪情万丈,影响及于思想,开明、包容、进取、坚韧,在浙北地区,首屈一指。
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得江海豪气,格局大,局限性少,比如南宋的张九成,上承程颐,下开陆象山、王阳明。海宁人学问做得大,比如王国维;生意也做得大,比如元朝的贾铭,近代的查济民。即使写日记,也有坚持写七十年的管庭芬,以一本日记,名扬天下,少见!
陈阁老府
老底子,到海宁来做官的,亦多奇伟之士。从东汉末年的陆逊,到南朝的周颙、庾持,再如清初的许三礼,他们的仕途,从海宁出发,后来都走进了国史,个个都是一代名臣。
古代的海宁领导,海宁人爱戴,他们也对海宁感情至深。举一个例子,明末海宁知县林子野,去职回乡,送他的人,就排了几十里,他到了老家福建,特地写诗寄赠说:“寄言父老休相念,我死魂犹到是乡。”
这是一方多情的土地!
东山一角
到海宁来管教育的官,牛人也多,尤以清代的方成珪、钱泰吉为最著名,两人均为学术大师,前脚后脚到海宁做学官,培养人才无数。钱泰吉在海宁呆了三十年,提倡经史之学,转移风气,他所教过的学生,成就远大者不少,这种风气,后来及于王国维。
海宁人参与过主流历史的进程者,数量庞大,从唐朝的宰相许敬宗、顾琮,到清代的陈家一门三阁老,中国历史都绕不开。其中,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担任乾隆十九年()进士考试的总裁,这一榜的进士,有纪晓岚、钱大昕、王鸣盛、周春、范家相、翟灏、王昶等,大多是乾嘉学派中的佼佼者。因此,陈世倌其人,与清代学术的鼎盛有莫大的关系。
翁金公路
海宁有经学研究的传统,开嘉兴学术之先河。从南朝的顾欢、戚衮、顾越,到清代的周广业、周春、陈简庄,个个都是龙虎之士。经学,是海宁的文化基因,他们前后辉映,传承有序,比如宋朝的张九成、施德操都推重孟子,到了清朝,周广业索性就写一部《孟子四考》出来,这是对乡贤最好的致敬!
海宁人在做正统经学的同时,又能兼容并包,人弃我取,开学术新风。比如周春,既能写《西夏书》、《十三经音略》这样的专业著作,还能写出《读红楼梦随笔》来,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红学”著作,红学奠基于海宁。随后,王国维有《红楼梦评论》,吴世昌有《红楼梦探源》,海宁成为红学的一大重镇。
美丽乡村
海宁人做事情,做得大气,又能做微观的研究,举个例子,地方史研究方面,谈迁、周广业作为史学大师,都能不忘故土,把海宁地方史研究推向新境界。现在又有张镇西、钱菁、虞坤林、徐超诸位先生,他们的作品,我拜读不少,非常佩服。
海宁人有顶端意识,凡事都能做到顶尖级别,思想家有张九成、陈确;考据学有周广业、陈简庄、周春;佛学有太虚法师,医学有王孟英,数学有李善兰,军事有蒋百里,围棋有范西屏、施定庵,史学有谈迁,藏书有吴兔床、将生沐,书画鉴定有徐邦达。
海宁一流人物的名单,可以列上半天,倘若要办名人纪念馆、研究会、诞辰,实在只能割爱,否则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要忙了。而那些割爱的人物,放到其他县份里,仍然是会被当做宝贝的。
路仲古镇
文学上,更不用说了。海宁文学史,倘若只能举一个人出来,那么,金庸这个名字,足够了。至于干宝、顾况、查慎行、徐志摩,也只能忍痛割爱。真所谓“生不逢地”,要在海宁排第一,太难了!
海宁的男人厉害,女人一样厉害,朱淑真,朱妙端、李因,徐湘蘋,钟筠,可以列一大串。尤其是徐湘蘋,她与顾太清、吴蘋香,并列为清代三大女词人。徐湘蘋的词,没有一首不好,这里录她一首《西江月》:
剪烛闲思往事,看花尚记春愁。
侯门东去小红楼,曾共翠娥杯酒。
闻说倾城尚在,可如旧日风流?
匆匆弹指十三秋,怎不教人白首。
许村常缓庙
昨天与朋友到海宁档案馆查阅资料,反复询问,工作人员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我们查阅到中午,工作人员烧了开水,特意跑过来,帮我们倒茶,热情周到,令人感动。朋友感慨:档案馆走了这么多,最让人舒服的,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