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传经验中医确有专长备考建议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时候我曾阅读过很多关于双桥老太罗有明正骨神技的文章,罗有明老太太也是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读书识字,所学正骨技术完全是其祖母陈氏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口传心授,罗氏三岁联系摸骨,五岁学习正骨术,十岁辅助祖母给患者正骨,十五岁独立行医,十六岁因治愈一重度骨盆骨折患者而成名。罗氏一生行医近百年,正骨佳话传颂良多,被称为“正骨圣手”、“双桥老太太”、“再世华佗”、“新中国正骨泰斗”,但是罗氏至死都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她的医术都是口传心授的,她医术经验后来经罗金殿、罗金官、冯天有等弟子延续传承。中医药传承以往有很多都是考口传心授的,为了挽救国粹中医药,国家鼓励确有专长和师承的中医学者进行考试获取行医资格,规范医疗管理也是势在必行的!中医科班学子在校园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和西医药常识,现行教育模式医疗界对之评论褒贬不一,作为科班出身的学子我个人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用心学习的,但是要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才是临床行医最重要的!就是做了临床将近二十年,我依然认为中医著述,特别是中医经典是必须“书读百遍”千遍都不得厌烦的,医学之间的借鉴和交流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试是许多目前还没有医师资格而冒险从事医疗人士的一个机遇,考试方式和科班大学毕业生考试差别比较大,我就目前所知道一些信息和我个人临床经验给同仁们聊两句:

考试的模式分为技能考试和笔试两部分(这和科班生考试差不多,但是考试的方式明显不同)。

技能考试

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

(1)基本操作

①中医四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临床技术。

②中医独特诊疗技术。

(2)临床答辩(临床答辩结合本人专长)

①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②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③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④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掌握与临床应用水平。

(3)评议评价

选30名居民和30名患者对确有专长人员技术专长进行评议评价。

专家评议的方式,会比笔试考试更为严谨。需要考生们有真才实学,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暂行办法》里提到的中医基础知识、辨证诊断、中药基本知识及临床操作等必考内容要烂记于心,能够做到对答如流。

考核通过现场陈述问答、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评议、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等方式,因此能否熟练运用中医语言表达中医基础知识、诊断和辨证论治要点、治疗方法等就显得十分关键。

医术专长陈述,考核时间10分钟。申请人陈述本人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适应症或适用范围、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性等。10分钟的时间里,需要考生陈述点什么呢?万一大家不了解情况,上去不知道讲点什么,那就太尴尬了。也怕有的学员想说的太多,到了时间点还没有把重点说明白,这直接会影响后期专家对您的打分。所以需要您提前做好准备,那么专长陈述我该说点啥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医术的渊源或传承脉络、个人学习经历(祖传还是自学还是跟师?学习哪一家学派?学派传承人是谁?)②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有什么独特的地方?)③与擅长治疗的病症范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基本知识、用药安全、适应症或适用范围④医术所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⑤辨证论治⑥有效性如何?⑦病证常见的演变与转归⑧并发症的处理⑨医术专长的潜在安全风险及治疗禁忌⑩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一般不要用“中西医结合”语言,避免使用西医诊断和治疗。因为通过考核者,以后即使开办门诊,国家也明文规定不能使用西药、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等治疗疾病。因此,报考“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特别是外治技术考核时,应避免选择穴位注射等专项。关于四诊的内容,考生要能熟练地描述病历中的主诉和四诊八纲的内容,并且能用中医语言分析和明确诊断,所以《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也要注重学习。参加内治方向考核的考生,要熟悉自己申报考核的方剂和中药功效、临床应用、临床加减变化。考核规定,要熟悉本人参与考核的中药饮片,做到外观能辨认,功效能熟记。所以《中药学》的内容也要注重学习。内治和外治方向的考生都要能对自己申报专长的理论来源进行具体说明。如针灸治疗腰腿痛,经验来自家传或者某书本,或者是某名医经验,在考核前上交的“答辩综述”上要写清楚,尽量避免冷僻和语焉不详、不容易说透的理论来源。由于“专家评议”的考核方式难以彻底辨认疗效,故考核的重点会放在“专长”治疗方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上。因此,外治方向的考生应尽量避免对“禁区”的用药、用针等;内治方向的考生则需要更侧重于方剂的安全性。考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某些剧毒、刚猛的药物,若是必须使用,须熟记药物性能及其常用炮制、减毒方法、安全剂量范围。

现场问答及诊法技能操作(限时20分钟)。考核专家围绕申请人医术专长进行提问、口述或操作与擅长治疗的病症范围相关的案例题、考核申请人诊法技能、外治技术操作。现场问答环节,会有5位以上的专家围绕您报考的医术专长和所擅长的专病进行考查(考核时间10分钟),那么专家会问哪些问题呢?①医术所治疾病的概念(或定义)是什么?②医术所治疾病的病因或病机是什么?③医术所治疾病怎样辩证分型?④医术所治疾病的辩证要点是什么?⑤你的医术有何专长及独特经验?⑥在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安全风险应注意?⑦这些安全风险有哪些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

诊法技能操作(考核时间10分钟)。Ⅰ.内服方药类考核内容:①抽取申报相关专科专病的病案进行现场分析及四诊技能的操作:望诊、舌诊、脉诊、问诊的具体操作方法。②抽取与申报专长相关的模拟病例进行考查如:请说出您的诊断思路和用药处方。③现场辨识相关中药自述用药禁忌、中药毒性安全使用知识、药物的安全性识别、常见的中药饮片造假常识。④中药十八反十九畏⑤对外治技术的操作部位、操作难度、创伤程度、感染风险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重点考核其操作安全风险认知和有效防范方法等。由此看来,只要您掌握了以上的内容,专长考核说难其实也不难。Ⅱ.中医专长外治技术考核内容:①抽取申报相关专科专病的病案进行现场分析及操作。②抽取与申报专长相关的模拟病例进行考查。③穴位定位或骨骼、筋、肌肉、血管的定位。④器械的安全操作和消毒措施。⑤预防意外的安全措施。⑥发生意外的急救措施。考官对外治技术的操作部位、操作难度、创伤程度、感染风险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重点考核其操作安全风险认知和有效防范方法等。

现场辨识相关中药(根据具体情形增加,原则上为10分钟)。专家在申请者申报的常用中药目录中随机抽取,考核①中药种类、药性、药量、配伍等安全性评估;②用药禁忌、中药毒性知识等风险点考核;③申报外敷药物中含毒性中药的,考核相关的中药毒性知识以及常用解毒处置方法。

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以下四类进行考核:①内服方药类: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医术内容及特点;与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基本知识和用药安全等。②外治技术类: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外治技术内容及特点;与其使用的外治技术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擅长治疗的病证诊断要点、外治技术操作要点、技术应用规范及安全风险防控方法或者措施等。③治疗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的考核程序增加外治技术操作考核10分钟,考核时间为40分钟。④治疗方法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中药的增加诊法技能操作考核10分钟,考核时间为40分钟。

笔试考试

确有专长考核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中医经典著作等相关知识。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4)临床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针灸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等知识。

(5)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知识。

(6)中医技术专长方面的临床专业知识。

医学无捷径,无论是现在从事临床的医者还是即将考试准备从事中医的学子,要时刻谨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是临床基础,也是一般医学考试的重点,在充分掌握自己所报考的专长疾病的时候要花费精力把这两门基础课掌握牢靠。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望神

(—)望神的原理

(二)神的具体表现——①两目。②色泽。③神情。④体态。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1.得神

①心的精气充足——神志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表情自然,语言清晰正确。

②肝肾的精气充足——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灵活,体态自如。

③肺脾的精气充足——肌肉不削,呼吸平稳。

2.少神(神气不足)

①心的精气不足——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暗淡不荣。

②肝肾的精气不足——两目晦滞,目光乏神,运动迟缓。

③肺脾的精气不足——肌肉松软,倦怠懒言,语声低微。

3.失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①心的精气衰败——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无华,晦暗暴露,表情淡漠或呆板,语言错乱。

②肝肾的精气衰败——两目晦暗,瞳孔呆滞,动作艰难,强迫体位,反应迟钝,手撒遗尿。

③肺脾的精气衰败——呼吸气微或喘促,骨枯肉脱,形体羸瘦(大肉已脱)。

(2)邪盛神乱而失神

①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②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4.假神

①神志——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或精神转佳,想见亲人。

②目光——原本目暗睛迷或曈仁呆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

③面色——本为面色枯槁晦暗或面色苍白无华,却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

④语言——原本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少气懒言,突然言语不休,多简单重复,精神烦躁不安。

5.神乱

①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短,不敢独处——室——虚证(卑堞、脏躁)。

②狂躁不安——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訾,不避亲疏——阳证(狂病)。

③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阴证(癫病、痴呆)。

④猝然昏倒——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风证(痫病)。

一定要注意,失神中邪盛神乱而失神与第5点神乱的辨别。

二、望色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1)皮肤的颜色——青、赤、黄、白、黑。

(2)皮肤的光泽——“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3.面部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分候法(内伤杂病)

①额/庭(颜)——首面。

②眉心上/阙上——咽喉。

③眉心/阙中——肺。

④鼻根/阙下(下极、山根)——心。

⑤鼻柱/下极之下(直下、年寿)——肝。

⑥鼻柱旁/肝部左右——胆。

⑦鼻尖/肝下(面王、准头)——脾。

⑧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

⑨鼻翼/方上——胃。

⑩颧骨下/中央―大肠。

?颊/大肠——肾。

?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

(2)《素问?剌热》(外感热病)

①额部——心。

②鼻部——脾。

③左颊——肝。

④右颊——肺。

⑤颏部——肾。

(二)常色和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总特点:明润、含蓄。

①主色(正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种人)。

②客色——属于常色,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

2.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总特点:晦暗、暴露。

①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气至”。

②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

3.病色交错

?相生为吉(顺证)

①生病——吉中之顺(例:肾病见白色)

②病生色——吉中小逆(例:肝病见赤色)

?相克为凶(逆证)

①克色——凶中之顺

②色克病——凶中之逆(例:肺病见赤色)

4.《内经》的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欲”——病好的颜色形容的词汇长;“不欲”——病不好的颜色形容词短。考试可作为选项判断的参考。

《素问?五藏生成篇》: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饴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颜色形容非常美,光鲜亮丽的为"生",如翠羽;颜色用可怕的形容词的为"死",如枯骨。考试可作为选项判断的参考。

(三)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①寒盛。②痛剧。

(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③心阳暴脱。④心血瘀阻(真心痛)。

(3)久病面唇青紫——⑤心气及心阳虚。⑥肺气闭塞。

(4)面色青黄(苍黄)——⑦肝郁脾虚(胁下癥积作痛)。

(5)少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⑧惊两

(6)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①实热证。

(2)午后两颧发红——②阴虚证。

(3)——③戴阳证。

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淡黄无华)——①脾胃气虚。②气血不足。

(2)面色黄胖(面黄虚浮)——③脾虚湿蕴。

(3)面色黄疽(面目——身倶黄)

阳黄——色黄鲜明如橘皮色——④湿热证。

阴黄——色黄晦暗如烟熏色——⑤寒湿证。

(4)面色淡黄而垢——湿证。

4.白色——金、肺——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

(1)面色无华,唇舌色淡——①血虚证。②失血。

(2)面色——③阳虚证。

(3)面色眺白虚浮——④阳虚水泛。

(4)面色——⑤亡阳证。⑥气血暴脱。⑦阴寒内盛。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①肾阳虚证。

(2)面黑干焦——②肾阴虚证。

(3)画色黧黑兼肌肤甲错——③血瘀日久。

(4)眼眶周围发黑——④肾虚水饮。⑤寒湿带下。⑤睡眠不足。

(四)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3.排除干扰,辨別假象——①光线。②昼夜。③情绪。④饮食。

(五)望色十法

1.浮——面色浮显于皮肤之外。

2.沉——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

3.清——面色清明,其色舒。

4.油——面色浊暗,其色惨。

5.微——面色浅淡。

6.甚——面色深浓。

7.散——面色疏散,其色开。

8.持——面色壅滞,其色闭。

9.泽——面色润泽。

10.天——面色枯槁。

三、望形(形体)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①体强(身体强壮)——形气有余。

②体弱(身体衰弱)——形气不足。

2.形体胖瘦

(1)肥胖

①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形气有余——精气充足,身体健康。

②肥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阳气不足,“肥人多痰”“肥人湿多”。

(2)消瘦

①形瘦食多——中焦有火。

②形瘦食少——中气虚弱。

③形瘦颧红,皮肤干燥——阴血亏虚,内有虚火,"瘦人多火〃,"瘦人多痨嗽"

④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3.体质形态

①阴脏人——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病易从阴化寒,寒湿痰浊内停。

②阳脏人——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③平脏人——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

四、望态(姿态)

(—)望态诊病的原理

(二)望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坐形

①坐而仰首哮病、(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气胸、痰饮内停、肺气壅滞。

②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

③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肝阳化风、气血倶虚、脱血夺气。

④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精神衰败。

(2)卧式

①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

②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阳证、热证、实证。

③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

④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

⑤咳逆倚息不得卧(支饮),卧则气逆——肺气壅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肺有伏饮。

⑥坐卧不安——烦躁之征、腹满胀痛之征。

(3)立姿

①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伴眩晕——肝风内动、月茵有病变。

②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他物支撑——气血虚衰。

③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心虚怔忡。

④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腹痛之征。

(4)形态

①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病。

②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院腹痛之征、心痛之征。

③行走时身体颤动不定——肝风内动、筋骨受损、脑有病变。

2.异常动作

(1)唇、睑、指、趾颤动

①外感热病——多为动风先兆。

②内伤虚证——多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子痫、马钱子中毒。

(3)猝然糊,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4)猝然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5)寒战(恶寒战栗)——疟疾发作、外寒袭表、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作战汗之时。

(6)肢体软弱,行动不便——痿病。

(7)伕节拘挛,屈伸不利且疼痛——痹病。

(8)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1.头颅

①头大: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②头小: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

③方颅:a.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b.颅骨发育不良;d.先天注梅毒。

④头摇:肝风内动之兆;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2.囟门前囟闭合时间:12~18个月。

(1)囟填——囟门突起——实证温邪上攻。②脑髓有病。③颅内水液停聚。

(2)囟陷——囟门凹陷——虚证——①吐泻伤津。②气血不足。③先天肾精弓虚。

(3)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五软”——头、项、手足、肌肉、口软;“五迟”——立、行、发、齿、语迟)。

3.头发

(1)发黄

①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大病或久病虚损)。

②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③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

(2)发白(青年白发)

①发白伴有耳鸣腰酸——肾虚证。

②发白伴有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③发白因先天禀赋者——不属病态。

(3)脱发

①突然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斑秀——血虚受风。

②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

a.伴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

b.伴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二)望面部

1.面形异常

(1)面肿

①阳水——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迅速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②阴水——面色胱白,发病缓慢——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③水气凌心——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2)腮肿

①痄腮——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外感温毒(多见于儿童)。

②发颐——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阳明热毒上攻。

③腮腺肿瘤——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不热。

(3)面削颧耸(面脱)——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额部凹陷——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

(4)口眼?斜

①口僻——风邪中络。

②中风——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2.特殊面容

①惊怖貌——小儿惊风、客忤、癫病、瘿瘤、狂犬病。

②苦笑貌——破伤风。

二、望五官

(一)望目

“五轮学说”:源自《灵枢?大惑论》

①瞳仁——肾——水轮。

②黑睛——肝——风轮。

③两眦血络——心——血轮。

④白睛——肺——气轮。

⑤眼睑——脾——肉轮。

1.目神

①目有神——健康;虽病而精气未虚,易治。

②目无神——精气亏虚,病重难治。

2.目色

①目赤肿痛——实热证。

a.白睛发红——肺火、外感风热,

b.两眺赤痛——心火上炎。

c.睑缘赤烂——脾有湿热。

d.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

②白睛发黄——黄疽(湿热、寒湿)。

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下注。

⑤目生翳——邪毒侵袭、肝胆实火、湿热熏蒸、阴虚火旺、眼外伤、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

3.目形

①目胞浮肿——水肿;健康人低枕睡觉所致——不属病态。

②眼窝凹陷——吐泻伤津、气血虚衰;久病重病见之——阴阳竭绝之候。

③眼球凸出

a.兼喘咳气短——①肺胀(痰浊阻肺,肺气不宣)。

b.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②瘿瘤(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④胞睑红肿——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

a.针眼——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不甚。

b.眼丹——胞睑漫肿,红肿较重。

4.目态

(1)瞳孔缩小

①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曈孔缩小。

②眼部疾病——瞳神紧小。

(2)瞳孔散大

☆双侧:

①五风内障(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青盲、杏仁中毒、药物性曈孔散大

②危急症病人曈孔完全散大——濒临死亡(例:肾精耗竭)。

③极度兴奋、恐惧、愉快及疼痛时。

☆单侧:温热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

(3)目睛凝视(目微定):a.肝风内动。b.脏腑精衰。c.痰热内闭。

①目直视(固定前视)——瘿瘤。

②戴眼反折(固定上视)。

③横目斜视(固定侧视)。

(4)昏睡露睛

①脾胃虚衰、吐泻伤津,多见于小儿。

②某些神识昏迷病人见之——神明失主,危重。

(5)胞睑下垂(睑废)

①双睑下垂——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②单睑下垂——脾气虚衰,或外伤。

(6)目瞤

①风热外袭,贼邪不泻。

②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二)望耳

1.耳之色泽

①耳轮淡白——气血亏虚。

②耳轮红肿——肝胆湿热、热毒上攻。

③耳轮青黑——阴寒内盛、剧痛。

④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虚,病重。

⑤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2.耳之形态

①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②耳廓肿大——邪气充盛。

③耳轮干枯萎缩——肾精耗竭,病危。

④耳轮皮肤甲错——血瘀曰久。

3.耳内病变

①脓耳——耳内流脓水——肝胆湿热熏蒸、后期肾陌不足、虚火上炎。

②耳痔——耳道内赘生小肉体——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

③耳疖——耳道局部红肿疼痛——邪热搏结耳窍。

(三)望鼻

1.鼻之色泽

①鼻端微黄明润。

新病——虽病而胃气未伤,属病轻。

久病——胃气来复,属向愈。

②鼻端色白——气血亏虚、失血。

③鼻端色赤——肺脾蕴热。

④鼻端色青——阴寒腹痛。

⑤鼻端色微黑——肾虚寒水内停。

⑥鼻端晦暗枯槁——胃气已衰,属病重。

⑦鼻头枯槁——脾胃虚寒,胃气失荣。

2.鼻之形态

①鼻头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②嘴唇青黑——寒盛、痛极。

(2)唇之形态

①唇干而裂——津液已伤——燥热伤津、阴虚液亏。

②嘴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③唇内溃烂,其色淡红——虚火上炎。

④唇边生疮,红肿热痛。

⑤人中疔——脾胃火毒。

⑤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属病危。,

(五)望齿与龈

1.察牙齿

(1)牙齿色泽

①牙齿干燥——胃阴已伤。

②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③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可见于温病晚期,属病危。

④牙齿枯黄脱落——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

⑤齿焦——^垢——胃肾热盛,气液未竭;无垢——胃肾热盛,气液已竭。

(2)牙齿动态

①牙关紧急——风痰阻络、热极动风。

②骱齿——咬牙骱齿——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胃热、虫积,亦见于正常人。

2.望牙龈

(1)牙龈色泽

①牙龈淡白——血虚、失血。

②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2)牙龈形态

①齿衄——牙缝出血、外伤、胃热、肝火、阴虚火旺、脾气虚弱。

②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a.肾虚。b.胃阴不足。

③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外感疫毒。

(六)望咽喉

1.咽喉色泽

①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

②咽部嫩红,肿痛不显——阴虚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③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2.咽喉形态

(1)红肿

①乳蛾——肺胃热盛、虚火上炎。

喉痈——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

(2)成脓

①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脓已成。

②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脓未成。

(3)溃烂

①咽部溃烂,分散表浅——肺胃之热轻浅、虚火上炎。

②溃烂成片或凹陷——肺胃热毒壅盛。

③咽部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

(4)伪膜

①普通——(为膜松厚,容易拭去——病轻——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

②白喉——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外感时行疫邪。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1.外形

(1)瘿瘤——结喉处肿块突起,随吞咽上下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水土失调、痰气搏结。

(2)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炼液成痰、外感风热时毒夹痰。

(3)颈瘘(鼠瘘)——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

(4)颈痈/项痈——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

(5)气管偏移——水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

2.动态

(1)项强

①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

②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

③项部不适,兼头晕——阴虚阳亢、经气不利。

④落枕——睡姿不当,经络气滞。

(2)项软

①小儿项软——先天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见于小儿佝偻病。

②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3)颈脉搏动——肝阳上亢、血虚重证。

(4)发背——痈疽疮疖生于脊背部位——火毒凝滞于肌腠。

(5)缠腰火丹——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湿热浸淫。

2.动态

(1)角弓反张——肝风内动——热极生风之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

(2)腰部拘急——寒湿内侵、跌仆闪挫。

四、望四肢

(1)望手足

1.外形

(1)四肢萎缩——气血亏虚、经络闭阻。

(2)四肢肿胀

①四肢肿胀,兼红肿疼痛——^血或热壅血瘀。

②足跗肿胀,或兼全身浮肿——水肿病。

③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象皮——丝虫病。

(3)膝部肿大

①热瘦——风湿郁久化热。

②鹤膝风:

a.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b.膝部紫暗漫肿疼痛——膝骨或关节外伤。

(4)小腿青筋——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5)下肢畸形

①膝内翻——“0”型腿。

②膝外翻——“X”型腿。

③足内翻。

④足外翻。

2.动态

(1)肢体痿废

①痿病——精津亏虚、湿热浸淫。

②半身不遂——中风——风痰阻闭。

③双下肢痿废不用——截瘫——腰脊外伤,瘀血阻络。

(2)四肢抽搐——惊风。

(3)手足拘急——寒凝经脉、气血亏虚。

(4)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之动风之兆。

(5)手足蠕动——脾胃气虚、阴虚动风。

(6)扬手掷足——热扰心神。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病重失神。

(二)望掌腕

1.形泽

(1)手掌厚薄

①手掌厚实——脏气充实之象。

②手掌瘦薄——脏气不足之征。

(2)掌腕润燥

①掌腕肌肤滑泽——津液充足之象。

②掌腕肌肤干涩——津液不足之征。

③鹅掌风——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皲裂——风湿蕴结、血虚风燥。

2.鱼际

(1)鱼际形态

①鱼际大肉未削——胃有生气。

②鱼际大肉削脱——胃无生气。

(2)鱼络颜色

①鱼络色青——胃中有寒。

②鱼络色赤——胃中有热。

(二)望指趾

1.形态

(1)手指挛急(鸡爪风)——血液亏虚,血不养筋,复感寒邪。

(2)手指变形

①梭状指——风湿久蕴,痰瘀结聚。

②杵状指——久病心肺气虚,血瘀痰阻。

(3)趾节溃脱(脱疽)——正虚阴火燔灼,外感寒湿,阻滞经络,气血痹阻。

(4)指头螺瘪——吐泻太过,津液暴脱。

2.爪甲

(1)甲色

①深红一气分有热。

②鲜红一阴虚内热。

③浅淡一气血亏虚、阳虚气血失运。

④发黄一湿热黄疸。

⑤紫黑一血脉疲阻。

(2)甲态

①按之色白,放之即红一气血流畅,虽病较轻。

②按之色白,放之不红一气血运行不畅,病情较重。

五、望二阴

(一)望前阴

1.外阴肿胀

(1)阴肿而不痒不痛一水肿。

(2)阴囊肿大——疝气

疝气的病因:①肝郁。②受寒。③湿热。④气虚。⑤久立远行。(小肠坠入阴囊,或内有瘀血水液停积,或脉络迂曲,睾丸肿胀)

(3)阴囊或阴户红肿、瘙痒、灼痛一肝经湿热下注。

2.外阴收缩(阴缩)——a.寒凝肝经。b.外感热病,热入厥阴。

3.外阴生疮(阴疮)

①肝经湿热、梅毒。

②阴疮硬结溃后呈菜花样,有腐臭气——癌肿,病属难治。

4.外阴湿疹

①肝经湿热下注、风邪外袭。

②外阴湿疹日久致皮肤粗糙变厚一阴虚血燥。

5.睾丸异常一先天发育异常、痄腮后遗症。

6.阴户有物突出(阴挺)一中气下陷、产后劳伤。

(二)望后阴

1.肛痈一湿热下注、外感邪毒。

2.肛裂一热结肠燥、阴津不足、湿热下注。

3.痔疮——肠中湿热蕴结、血热肠燥、久坐负重便秘等使肛门部血脉瘀滞。

4.瘘管——气血亏虚。

5.脱肛——脾虚中气下陷。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丹毒——风热化火/湿热化火/外伤染毒;

①抱头火发于头面。

②流火——发于小腿、足部。

③赤游丹——发于全身,游走不定。

2.皮肤发黄——黄疽

①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湿热蕴蒸。

②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色——寒湿阻遏。

3.皮肤紫黑

①黑疽——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劳损伤肾。

②周身皮肤发黑——肾阳虚衰。

4.皮肤白斑——白驳风——风湿侵袭,气血失和。

(二)形体异常

1.皮肤干燥——阴津营血亏虚外邪侵袭、气血滞涩。

2.肌肤甲错——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3.皮肤硬化——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阳虚血液亏少、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瘀血阻滞、肌肤失养。

(三)皮肤病证

1.斑疹——“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1)斑

①阳斑——外感病——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

②阴斑——内伤病——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

③外伤——血不循经,外溢肌肤。

(2)疹——(高于皮肤)

①麻疹——风蕴热毒,外感温邪,熏蒸肺卫,内迫营血。

②风疹——外感风热时邪,侵袭肺卫,郁于肌腠而发。

③瘾疹——营血亏虚,风邪入侵肌表经络,血为风动而发于肌表,或过敏。

2.水疱

(1)白?——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温热之邪透泄外达之机。

(2)水痘——特点:呈椭圆形、大小不等、晶莹明亮、皮薄易破——外感时邪,内蕴湿热。

(3)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4)热气疮——好发于口角唇缘、眼睑、外阴——外感风热、肺胃蕴热。

3.疮疡

(1)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掀热疼痛,形成脓疡——阳证——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塞壅。

(2)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般指无头疽——阴证——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3)疔——形小如粟,根深如针,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竹木刺伤;感受疫、疠、火毒。

(4)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容易化脓,脓出即愈——火热毒邪、湿热蕴结。

第三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

(―)望痰

①寒痰——疲液清稀,色白或有灰黑点——寒证。

②热痰——痰黄黏稠,甚或质坚有热证。

③燥痰——痰少而黏,甚至成线成块,难于咯出——燥证。

④湿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痰证。

⑤风痰——痰清稀而多泡沫,兼有眩晕,胸胁满闷,脉弦——肝风夹痰,上扰清窍。

⑥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络张、肺癌——肺阴亏虚、肝火犯肺、痰热或邪毒壅肺。

⑦肺痈——咯吐腥臭脓血痰,或吐痰如米粥——热毒蕴肺、化腐成脓。

(二)望涕

①新病鼻塞流清涕——外感风寒。

②新病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③鼻鼽——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风寒束于肺卫。

④鼻渊——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湿热蕴阻。

二、望涎唾

(一)望涎

(1)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

(2)口中时吐黏涎——脾胃湿热

(3)滞颐——小儿口角流涎,涎溃颐下——a.脾虚不摄津。b.胃热虫积。

(4)睡中流诞——a.胃热,b.宿食内停。c.疲热内蕴。

(二)望唾

①时吐睡沫——胃中虚冷、肾阳不足(唾为肾之液)。

②多睡——胃有宿食、湿邪留滞。

三、望呕吐物

①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诞——寒呕——胃阳不足、寒邪犯胃、饮停于胃。

②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邪热犯胃。

③呕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伤食。

④呕吐黄绿苦水——肝胆郁热、湿热。

⑤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a.胃有积热。b.肝火犯胃。c.胃腑血瘀。

⑥喷射状呕吐——热扰神明。

三、望二便

(一)望大便

①大便清稀水样——外感寒湿、饮食生冷。

②大便黄褐如糜而臭——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

③大便夹有黏冻、脓血——痢疾、肠癌——湿热蕴结,肠络受损。

④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难——热盛伤津、阴血亏虚。

(二)望小便

①小便清长——虚寒证。

②小便短黄——实热证。

③尿中带血:

a.石淋、热淋、肾癌、膀胱癌、血液病、传染病。

b.结石、膀觥湿热、阴虚火旺、疫毒、药毒伤肾、脾肾不固。

④尿浊——脾肾亏虚、湿热下注。

⑤尿中有砂石——石淋——湿热蕴结,煎熬尿浊杂质,久而结为砂石。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历史沿革:“食指络脉诊法”始于唐?王超《水镜图诀》——源于《灵枢?经脉》。

一、正常小儿指纹

1.指纹特点——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2.影响因素——年龄大小、皮肤薄厚、体形胖瘦、气候冷热等。

二、病理小儿指纹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1.三关测轻重

①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②指纹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③指纹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④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

①指纹浮而显露——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

②指纹沉隐不显——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

3.红紫辨寒热

①指纹偏红——a.外感表证(鲜红浮露)。b.寒证,

②指纹紫红——a.里热证。

③指纹青色——a.疼痛。b.惊风。

④指纹淡白——脾虚、疳积。

⑤指纹紫黑——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⑥指纹色深暗——实证——邪气有余。

⑦指纹色浅淡——虚证——正气不足。

4.淡滞定虚实

①指纹浅淡而纤细——虚证。

②指纹浓滞而增粗——实证——痰湿、食积、热郁。

第五节舌诊

舌诊要成系统记忆,先舌质(分色、形、态、舌下络脉)、再舌苔(分苔质、苔色),再详细记忆具体内容。

历史沿革:

我国现存最早的验舌专书——《伤寒金镜录》。

一、舌诊概说

(一)舌的形态结构

(二)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①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②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③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④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⑤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⑥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舌的脏腑分候

①舌尖——心肺。

②舌中——脾胃。

③舌边——肝胆。

④舌根——肾。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在患者的正前方,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

2.姿势:患者面向自然光线,口张大,舌体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冲下,舌面要展平,舌体要放松。

(二)诊舌的方法v

1.顺序: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2.鉴别:用刮舌和揩舌的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和染苔的情况。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2.饮食或药品影响。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1.舌质(舌体)→候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①颜色(舌色):淡红、淡白、红、绛、青紫。

②形质(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③动态(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④舌下络脉。

2.舌苔→察病邪性质、浅深,邪正消长:①苔质。②苔色。

(二)正常舌象

1.舌质

①舌体柔软灵活。②舌色淡红明润。

“淡红舌,薄白苔”——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2.舌苔

①舌苔薄白均匀。

②苔质干湿适中。

(三)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2.体质禀赋因素。

3.气候环境因素。

四、望舌质

(一)舌

1.淡红舌:气血调和——正常人、病轻。

2.淡白舌:①气血两虚。②阳虚。

(1)淡白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虚。

(2)枯白舌——脱血夺气。

(3)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

3.红舌——①实热。②阴虚。

(1)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2)活体不小,色鲜红——实热证。

(3)舌尖红——心火上炎。

(4)活两边红——肝经有热。

(5)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虚热证。

4.绛舌——①里热亢盛。②阴虚火旺。

(1)舌绛有苔——①温热病热入营血。②脏腑内热炽盛。

(2)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①久病阴虚火旺。②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3)舌绛少苔而润——血瘀。

5.青紫舌——血气瘀滞——①热极。②寒极。③血瘀。④酒毒。

寒内盛——青舌黄苔(逼热上浮)。

毒内盛——紫舌白腻苔。

(1)全舌青紫——全身性气血瘀滞。

(2)斑点舌——舌有紫色斑点:①瘀血阻滞于某局部。②局部血络损伤。

(3)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①肺气壅滞。②肝郁血瘀。③气虚血行缓慢。④先天性心脏病。⑤药物食物中毒。

(4)淡紫舌(由淡白舌转变)——舌淡紫而湿润。

①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

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紫红舌、绛紫舌(由红绛舌发展)——舌紫红、绛紫而干枯少津——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

(二)舌

1.老、嫩舌

(1)苍老舌——实证——实邪亢盛,正气未衰,邪正交争,壅滞于上。

(2)娇嫩舌——虚证——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寒湿内生。

2.胖、瘦舌

(1)胖大舌:①水湿内停。②痰湿热毒。

①舌淡胖大——a.脾肾阳虚。

②舌红胖大——b.脾胃湿热。c.痰热内蕴。d.湿热酒毒。

③淡胖嫩,黄滑润苔——e.阳虚水湿化热。

(2)肿胀舌

①舌体肿胀红绛a.心脾热盛。b.热毒上壅。

②舌局部血络郁闭,青紫肿胀——c.先天性舌血管瘤。

(3)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点、刺舌:①脏腑热极。②血分热盛。

(1)颜色

①舌红而生芒刺——气分热盛。

②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③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2)部位

①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

②舌边有点刺——肝胆火盛。

③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

4.裂纹舌:①邪热识盛。②阴液亏虚。③血虚不润。④脾虚湿浸。⑤先天性。

(1)舌红绛而有裂纹——①邪热识盛。②阴液亏虚。

(2)舌淡白而有裂纹——③血虚不润。

(3)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兼见裂纹——④脾虚湿浸。

(4)生来就有,裂纹中有苔覆盖——⑤先天性舌裂。

5.齿痕舌——①脾虚。②水湿内盛.

(1)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①寒湿壅盛。②阳虚水湿内停。

(2)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①脾虚。②气虚。

(3)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4)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①先天性齿痕舌。②病中见之提示病轻。③多见于小儿、气血不足。

(三)舌

1.痿软舌——①伤阴。②气血俱虚。

(1)舌痿软而淡白无华——气血倶虚。

(2)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①外感病后期,热盛伤阴。②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3)舌红干而渐萎者——肝肾阴亏,舌肌筋脉失养。

2.强硬舌——①热入心包(舌无主宰)。②高热伤津(舌失和柔)。③风痰阻络(肝风痰浊)。

(1)活强硬而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

(2)活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

(3)舌强语言罾涩,肢麻、眩晕——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肝风内动,夹痰夹瘀,痰瘀阻滞——侧经络。

4.颤动舌——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1)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

(2)新病舌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3)舌红少津而颤动——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4)舌紫红肿胀而颤动——酒毒内蕴。

5.吐弄舌——①心脾有热。②热毒闭神动风。③神识痴呆。

(1)吐舌——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①疫毒攻心。②正气已绝。

(2)弄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①热甚动风先兆。②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6.短缩舌:寒、热、痰、气血虚

(1)病情危重

①舌短缩,色淡白——气血倶虚。

②舌短缩,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

③舌短缩而胖,苔滑腻——痰浊内阻。

④舌短缩而红绛干燥——热盛伤津。

(2)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四)舌下

1.舌下络脉的部位

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

2.舌下络脉的颜色

管径2.7mm,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连线3/5,颜色暗红,脉络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排列有序。

3.观察舌下络脉的主要内容

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

4.望舌下络脉的方法

①让病人张开口将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暴露。

②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

③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5.舌下络脉异常的临床意义

①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

②血瘀。(原因:气滞、寒凝、热郁、痰湿、气虚、阳虚)

舌下络脉粗胀。

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

或舌下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

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大小不等的结节改变。

三、望舌苔

正常舌苔:①薄白均匀。②干湿适中。③其下有根。

(一)苔

1.薄、厚苔——邪正盛衰、邪气深浅

——①正常舌苔。②外感病初起在表。③内伤病病情较轻。

——①痰湿。②食积。③里热。

(胃气夹湿浊、痰浊、食积、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

(1)舌苔由薄转厚——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病进。

(2)活苔由厚转薄。

(3)舌上复生薄白新苔。(2和3大多意味着: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病退。)

(4)薄苔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5)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津液盈亏和输布

(1)舌苔由润变燥——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

(2)活苔由燥转润——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①正常舌苔。②有病而体内津液未伤。

水湿内聚——①痰饮。②水湿。③寒湿。④阳虚。

1)津液已伤——①高热。②大汗。③吐泻后。④过服温燥。

2)津失输布——⑤痰饮。⑥瘀血(阳气被遏,输布障碍)。

1)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热盛伤津之重证。

2)苔质粗糙而不干——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3.腐、腻苔——①痰浊。②食积。③脓腐苔主内痈。

(1)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正气胜邪,病邪消散。

(2)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病久胃气衰败,属无根苔。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

(1)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①食积。②脾虚湿困。

(2)舌苔白腻而滑——①痰浊。②寒湿内阻。

(3)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

(4)舌苔黄腻而厚——①痰热。②湿热。③暑湿。

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油邪上泛,聚积舌面:①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①内痈。②邪毒内结——邪盛病重。

(二)苔色

1.白苔——正常舌苔、表、寒、湿、热

(1)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2)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3)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4)苔白厚腻——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5)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

(6)积粉苔——苔白如积粉,不燥——瘟疫、内痈

(7)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2.黄苔——热证、里证(或表、虚、寒证)

(1)舌尖苔黄——热在上焦。

(2)舌中苔黄——热在胃肠。

(3)舌根苔黄——热在下焦。

(4)舌边苔黄——肝胆有热。

(5)舌苔由白转黄,或呈黄白相兼^卜感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6)气营两燔——绛舌,黄白苔。

(7)——热势轻浅——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8)——苔淡黄而润滑多津:①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②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9)——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大,扪之糙手。

(10)——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状。

(11)——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

(12)——黄苔而质腻——湿热、痰热内蕴、食积化腐。

3.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A.寒湿病——多由白苔转化而成——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

B.热性病——多由黄苔转变而成——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

(1)舌边舌尖部呈白腻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现灰黑咅,舌面湿润:①阳虚寒湿内盛。②痰饮内停.

(2)舌边舌尖见黄腻苔,而舌中为灰黑苔——湿热内蕴,曰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之证。

(4)霉酱苔——苔黄黑:①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油上舌面。②亦可见于湿热夹疲之病证。

四、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1.察舌之神气和胃气

(1)舌之神气——舌质、色泽、舌体活动。

(2)舌之胃气——^根苔、无根苔。

2.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1)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

(2)舌苔和舌质均可出现异常。

(3)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

(4)活苔和舌质的变化不一致。

3.舌象的动态分析。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別病邪性质。

3.辨别病位浅深。

4.推断病势进退。

5.估计病讎后。

附:危重舌象的诊法

1.猪腰舌——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2.镜面舌——主胃气、胃阴枯涸。

3.砂皮舌——主津液枯竭,病危。

4.干荔舌——主热极津枯,病危。

5.火柿舌——主内脏败坏,病危。

6.赭黑舌——主肾阴将绝,病危。

7.瘦薄无苔舌——属胃气将绝,难治。

8.囊缩卷舌——属厥阴气绝,难治。

9.舌强语謇——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10.蓝舌而苔黑或白——主病危重,难治。

11.雪花舌——属病危、脾阳将绝。

第二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一、声音

(一)发声

①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阳证、实证、热证。

②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阴证、虚证、寒证。

③声重——语声重浊——外感风寒、湿浊阻滞、鼻疾——肺气不宣,鼻窍不通。

(二)音哑与失音

①新病实证——外感风寒、风热袭肺、痰湿壅肺“金实不鸣”。

②久病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金破不鸣”。

③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宣讲伤及喉啦——气阴耗伤。

④久病重病,突见语声嘶哑——脏气将绝之危象。

⑤“子喑”——妊娠失音,胎儿渐长,肾精不能上荣于舌咽。

⑥区别:

失音——神志清楚,声音不能发出——语而无声。

失语——神志昏迷或欠清,不能言语——中风、脑外伤。

(三)鼻鼾

①无神志病变者——慢性鼻病、睡姿不当、体胖、老年人。

②有神志病变者——高热神昏、中风入脏之危候。

(四)呻吟

①新病呻吟——声音高亢有力——实证、剧痛。

②久病呻吟——声音低微无力——虚证。

(五)惊呼

①声音尖锐,表情惊恐——剧痛惊恐。

②小儿阵发惊呼——受惊。

③小儿夜啼:a.过食生冷脾寒腹痛。b.心脾有热。c.食积。d.虫积。e.惊恐。

④成人惊呼——惊恐、剧痛、精神失常。

(六)喷嚏

①偶发喷嚏——不属病态。

②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表寒证。

③久病阳虚,突然喷嚏——阳气回复,病情好转。

(七)呵欠

①困倦欲睡——不属病态。

②因病数欠——体虚,阴盛阳衰。

(八)太息

①太息(叹息)——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②太息后自觉宽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二、语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模糊——脏气衰竭,心神

散乱——虚证。

3.夺气——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宗气大虚。

4.独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①心气不足。②气郁痰阻——癫病、郁证。

5.错语——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虚证——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实证——①痰湿。②瘀血。③气滞阻遏心窍。

6.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心神

——阳证、实证。

7.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习惯而成——不属病态,病中常与舌强并见——风痰阻络——中风。

心气不足——独语、错语。

三、呼吸

(一)病态呼吸

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呼吸深长,息粗声高——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气凌心。

——呼吸短浅,声低息短——肺肾亏虚气失摄纳、心阳气虚。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宿痰伏肺,常由外感诱发“哮必兼喘”。

3.短气——自觉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

①虚证——以气短息微为特征质衰弱、元气虚损。

②实证——疲饮、胃肠积滞、气滞、瘀阻。

4.少气——呼吸微弱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虚证(肺脾肾气虚)、久病体弱。

(二)听诊呼吸音异常

1.肺泡音异常。

2.支气管呼吸音异常。

(三)啰音

1.湿性啰音(略)。

2.干性啰音(略)。

四、咳嗽

1.咳声——实证——寒瘦湿浊聚肺。

2.咳声轻清低微——虚证——久病肺气虚弱,失于宣降。

3.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热证——热邪犯肺,肺津被灼。

4.咳有痰声,痰多易咯——痰湿阻肺,

5.干咳无痰或少疲——燥邪犯肺、阴虚肺燥。

6.——咳声短促,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鸡鸣样回声(鹭鸶叫声)反复发作——风邪与疲热搏结。

7.(烈性传染病)——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8.咳声,兼见痰白清稀——外感风寒。

9.咳声——燥热。

10.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肺虚。

11.——肾水亏虚。

12.——脾虚、寒湿在大肠。

五、心音

六、胃肠异常声音

(一)呕吐

1.吐势徐缓,呕吐声微弱,呕吐物清稀,无气味——虚寒证——脾胃阳虚证。

2.吐势较猛,呕吐声壮厉,呕吐物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有气味——实热证——胃热证。

3.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之重证;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痰饮、肿瘤(颅内压增高)。

4.呕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滞胃脘证。

5.共同进餐者皆吐泻——食物中毒。

6.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反)——脾胃阳虚证。

7.口干欲饮,饮后则吐冰逆)——饮停胃腑证。

(二)呃逆(唐前:哕)

1.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实证——气滞、食滞。

2.呃声低沉,声弱无力——虚证——脾胃阳虚、脾肾阳虚、胃阴虚。

3.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4.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胃气衰败之危候。

5.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饮食刺激、偶感风寒,不治自愈。

(三)暧气(噫):①宿食。②寒。③肝犯。④胃阳亏。⑤胃虚气逆。

1.饱食或饮汽水偶发暧气,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不治自愈。

2.暧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实证——宿食内停。

3.暧气频作而响亮,且因情志而作——实证——肝气犯胃。

4.暖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寒证——寒邪犯胃、胃阳亏虚。

5.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虚证——胃虚气逆,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四)肠鸣

1.肠鸣增多:①水饮。②胃肠虚寒。③外感风寒湿。④肝脾不调。

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振水音——水饮留聚于胃。

鸣响在脘腹,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中气虚,胃肠虚寒。

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感受风寒湿邪。

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满闷不舒——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

①肠道气机受阻——实热蕴结肠胃。

②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肝脾不调。

③肠道虚弱,传导无力——脾肺气虚。

④气机闭阻,肠道不通——阴寒凝滞。

⑤肠鸣音完全消失,腹胀满者——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肠痹、肠结。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一)口气

1.口臭——口腔不洁、龋齿、便秘、消化不良。

2.口气酸臭,伴食不振,脘腹胀满——食积胃肠。

3.口气臭秽——胃热。

4.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溃腐脓疡。

5.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二)汗气

1.汗出腥膻——风湿热邪久蕴皮肤。

2.汗出腥臭——瘟疫、暑热火毒炽盛。

3.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湿热内蕴(狐臭病)。

(三)痰、涕之气

1.咳吐浊痰脓血腥臭——肺痈——热毒炽盛。

2.咳痰黄稠味腥——肺热壅盛。

3.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寒证,

4.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鼻渊。

5.鼻流清涕无气味——^感风寒。

(四)二便之气

1.大便酸臭难闻——肠有郁热。

2.大便溏泄而腥——脾胃虚寒。

3.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伤食。

4.小便黄赤混鹏臭——膀胱湿热。

5.——消渴病。

6.大便酸臭难闻——肠有郁热。

(五)经、带、恶露之气

1.月经臭秽——热证。

2.月经味腥者——寒证。

3.带下黄稠臭秽——湿热。

4.带下清稀腥臭——寒湿。

5.崩漏或带下奇臭,并见异常颜色——癌病。

6.产后恶露臭秽——湿热或湿毒下注。

(六)呕吐物之气

1.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胃寒。

2.气味酸腐臭秽——胃热。

3.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食积。

4.呕吐脓血而腥臭——内有溃疡。

二、病室气味

1.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类疾病。

2.病室血腥味——失血病。

3.病室腐臭气——溃腐疮疡。

4.病室——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5.病室尿臊气(氨气味)——肾衰。

6.病室(酮体气味)——消渴病,属危重病证。

7.病室——有机磷中毒。

8.服用有毒食物或药物,病室应有相应气味——如饮酒过量、服用敌敌畏等。

张玉龙医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h/9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