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艾灸的本质与灵魂

艾灸温热与化脓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经验,任何一种疗法的效应,都与它在操作方面的某些特点密切相关。从古代强调“炷如麦大”的麦粒灸,到宋代《备急灸法》中的多种隔物灸法,再到14世纪加进药物的艾卷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直至现今多种温灸器灸,多种多样的灸法都离不开“火”的温热刺激,某些灸法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炎性反应。

01.艾灸的温热刺激

“火”是艾灸的刺激源,远古无论木燧取火、金燧取火、透镜取火,都离不开艾绒作取火引子。生活实践中,火给人温暖以消除寒冷与疲劳,在火焰的直接而适宜的烘烤、烧灼下,病痛得到缓解。不能忽略的是,艾火治病起源于巫、医不分的年代,宗教迷信的方法与人类医疗行为往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盲目进行体表烧灼以驱除病邪,到主动将艾粒置于适宜部位,烧灼到适当程度,就此形成了麦粒灸这一灸法的最早形式。继中华民族先贤发现艾粒烧灼体表所引起的灼痛与化脓蕴藏着巨大的防治疾病的潜力后,艾炷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多种艾灸方法相继产生,这些都离不开火与艾的共同作用。

临床所见,无论麦粒灸、艾炷隔物灸,还是艾条温和灸,实施过程中都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以“热”为特征的感觉,这种称为“灸感”的特殊感觉主要表现为温热、灼热、灼痛。曾有学者研究,艾条或艾炷灸治疗的829例患者,不带任何提示性地让患者说出施灸时及施灸后的一切感觉,结果表明,灸感为热感与痛感占%,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灸感;除此,肉眼还可观察到红晕、出汗、肌肉跳动等,这些现象都与温热刺激密切相关。

杨华元等对艾灸所做的生物物理特性分析指出,热效应是灸疗的一个重要作用,灸疗温热刺激不仅涉及表皮,还影响到皮下和肌层。在灸疗过程中,温度是重要的生物物理因素之一。实验测定艾在燃烧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近红外辐射。根据物理学原理,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能量较远红外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mm以上。近红外线并能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但不论是近红外还是远红外,艾燃烧产生的红外线都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分子产生受激共振,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的混乱。

灸法的温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皮肤多种感受器,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及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

02.艾灸的化脓反应

化脓灸的轻微创伤,除了热刺激,还表现施灸局部产生灸疮,又称灸疤、灸花,都是施灸所造成的浅表无菌性的炎性反应。其实化脓并不仅仅出现于艾炷直接灸,即使艾条灸,只要有足够的施灸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使施灸局部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甚至化脓。古人用艾灸治疗顽症大疾时多强调灸熟、灸透,以至达到化脓程度,是因为临床经验表明,只有灸疮化脓溃发,才能提高疗效并治愈疾病,因此灸疮的发或不发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如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指出:“凡着艾,得疮发,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宋代《太平圣惠方》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清代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说明“用灸必发疮”已成为古代施灸的关键技术。轻度灸法给患者的刺激只是局部灼热或短暂灼痛,并伴有温热穿透深部的感觉,以及畅快感,这些感觉在施灸数小时后都会消失。但如果灸至化脓程度,显然需要增加施灸强度和壮数,不仅局部灼痛更明显,穿透感、畅快感更加显著,而且此后在施灸局部所引起的炎性化脓对穴位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刺激。

由此可见,艾火的温热刺激及由此造成的化脓现象是艾灸操作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的形成都离不开艾火的烧灼。虽然不同灸法之间存在某些差异,但临床上可通过操作技巧的变化而相互变通。

艾灸的温通效应特征

无论针刺或艾灸,都有疏通经络气血的基本作用。虽然人们会因为广泛的适应证,而从散寒、泻热、扶正等多方面来总结针灸的效应,但针灸的多种效应,都在于实现气血的正常运行。由于艾火烧灼这种特殊的刺激途径,使灸法在临床上显示出十分显著的疏通气血作用,因此人们便用“温通”来概括灸法的效应特征。

01.温通效应与散寒通络

驱散寒邪是灸法显著的功能。无论外寒、内寒,当寒邪成为致病因素后,就具有损伤阳气、收引疼痛以及重寒化热的病理特点。《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今风寒客于人……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指出当风寒侵犯经络,就会导致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除了药物热敷外,还可用艾火灸灼及针刺等方法以祛除外邪。假如寒邪进一步导致血脉凝涩,这种病理状态同样是灸法的适应证。《灵枢·经脉》总结最明确的艾灸治疗法则是“陷下则灸之”,是说灸法适宜于寒邪收引所导致的气血凝滞、经脉陷下的病理状态。

艾灸所以具有温经逐寒的功能,是由于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阳气是机体抗病能力的集中表现,如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所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当外感或内生寒邪比较轻浅时,机体只需通过阴阳自和的自我调节系统就可消散寒邪、达到平衡。假若阴寒过强,甚至包括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状态,则需借助艾火,通过腧穴与经络,调动机体更多层面的调节系统,激发机体潜在的阳气,才能消除寒邪。灸法散寒通络的作用中,“通络”既是灸法“散寒”效应发挥的基础,也是灸法疏散寒邪的结果。

02.温通效应与透热泄毒

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证,即使对热证,甚至由热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有很好疗效。早在《素问·骨空论》就总结过“灸寒热”之法,施灸部位涉及躯干和四肢。金元朱丹溪将灸法用于热病、危重病,提出引热下行、引热外出的思路。《脉因证治》中记载:“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涌泉穴五壮,立愈。”20世纪中国很多地区将灸法用于肺结核治疗,施灸后咯血即止或渐止。临床表现为身热、口渴、脉数、舌红、咽喉痛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直接灸角孙、内关二穴各3~5壮,每日2次,2日后症状基本消失。灸法对毒邪所致病症的治疗效应不容忽视。现代学者在总结毒邪在中风、老年痴呆等难治疾病中作用基础上,提出“难病多毒”,并有学者总结毒邪往往缺乏特有临床表征,败坏脏腑、损坏形质、功能受损可以看作是毒邪致病的基本共同点。现代临床多从毒邪入手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如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等。麦粒灸是灸法治疗慢性顽症痼疾中最具有优势的方法。20世纪针灸学者就用麦粒灸治疗晚期血吸虫肝硬化、哮喘、癫痫、类风湿性关节炎。山西省著名中医谢锡亮用麦粒灸治疗乙型肝炎、恶性肿瘤,并提出了用麦粒灸治疗艾滋病的思路与方案,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范例和启示。

灸法之所以能够透热泄毒,无非通过艾火之力使热邪、内毒有路而发,正如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所言:“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已。”表明灸法治疗热病,以及毒邪所致的难病之理在于用艾灸之温热来开发毛窍肌肤,使火热毒邪有路而去。

03.温通效应与扶助正气

灸法扶助正气的作用包括阳气与阴血两个方面。早在《内经》就总结灸法可用于卫虚汗出、气虚脉陷、阴阳皆虚等多种正气不足状态。灸法与药物治病的方式及效应机制不同,因此不能用附子、肉桂的性味来附会、推理灸法的特性。灸法能否达到补阳气、养阴血的最终效果,是需要条件的,它受到机体状态、施灸穴位、施灸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古今临床将灸法用于阴血不足之证的有效经验已经很多。唐代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总结灸法成功经验时说:“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差者,数过二百。”宋代《苏沈良方》也记载其法说:“久病虚羸,用此而愈。”

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对灸四花、膏肓更是推崇备至,称“火有拔山之力”。由此可见,艾灸治疗阴血不足非但未见“劫阴”之弊,而且每获良效。灸法温补阳气、滋养阴血的效应仍然是以其通畅血脉的效应为基础的。灸法以艾火之力而有疏通经络之效,这与灸法补益五脏精气并无冲突。因为通过灸法治疗所补益的精气,只有在经络气血通畅的条件下,才能传输到全身,转化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功能,发挥其防治疾病的效用。

04.温通效应与防病保健

古人向来把治病与防病有机结合,因此不仅将灸法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病症,尤其重视灸法防病保健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与灸法化脓特点密不可分。灸法对皮肤造成的炎性化脓,形成了作用持久的刺激源,承淡安先生称之为“火伤毒素”,这种小量的火伤毒素不仅能在短期内,针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预防功能,还能持久地调动机体多种非特异性抗病功能,因而灸法防病保健的作用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灸法的散寒、透热、泄毒、扶正、保健的作用,无不与灸法开泄、疏散、行郁效应密切相关。

温通效应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

灸法从开始操作之初,就出现温热、灼痛,很快使血管扩张,这些可以看作灸法对机体产生的初级的“温通”效应,预示着灸法已经启动了包括感觉在内的神经反射与调节机制,机体能够感知灸法温热或短暂灼痛,并产生一系列反应,除了感觉,还有避让行为及局部血管的生理反应等。

正由于灸法“通”的特性是在艾火“温热”刺激条件下发生和造成的,因此“温通”就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用“三通”作用来总结多种多样的针灸手段与操作方法,根据“灸法”与“火针”效应特点将它们归纳为“温通”一类,这是在对针灸效应深刻领悟基础上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

钙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各个生长阶段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补钙的重要性,但有时却发现补钙的效果并不好,甚至还容易得肾结石。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跟小安一起来了解一下!

??

关于钙的那些事

钙是维持强健骨骼和健康牙齿的必须要素,身体含钙量充足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钙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只有拥有正常浓度的血清钙,才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钙还能强化神经系统,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性。

word天,中国人普遍最缺钙?

钙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但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中国人却普遍缺钙。全国膳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每人钙摄入量不足需求的50%,儿童和青少年缺钙的现象最严重。

这些情况可能是缺钙导致

?幼儿:太闹难入睡,有可能缺钙

幼儿缺钙可引起先天性佝偻病、湿疹、喉喘鸣、不易入睡、易惊醒、抽筋、阵发性腹痛、出牙晚等状况。

?儿童:发育不好,钙作怪

儿童缺钙容易引起阵发性腹痛、腹泻、抽筋、胸骨疼痛;“X’型腿、“O”型腿,指甲灰白或有白痕;厌食、偏食;烦躁、智力发育迟缓、说话学步晚等状况。

?青壮年:天天喊累,你该补钙了

青壮年缺钙可引起乏力、烦躁、容易疲倦、腰酸背疼、腿抽筋、易感冒等状况。

?老年人:经常补钙,身体才硬朗

老年人缺钙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还易出现腰酸、背痛、手足麻木、腿抽筋、乏力、脱发、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

为什么日日补钙效果却不好?

很多人其实认识到了补钙的重要性,但补来补去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人因此得了肾结石,这很可能是只补钙不补镁惹的祸!

?钙和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镁在维护骨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适量的镁质能促进钙质的吸收与代谢。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钙质维持溶解在血液中的状态,以免形成固态的结晶。

所以镁是治疗肾结石的关键,如果人体内没有足够的镁帮助钙溶解,那么最后就会出现各种钙化的形式,最终造成结石。

镁具有保护神经的功能,缺镁会让人变得烦躁、紧张,对声音敏感,易激动、冲动。缺乏镁的人还易得心脏病,因为人体缺镁时会导致血压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加,最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人群要补充钙和镁

肠胃道功能下降,钙吸收不好,单独补钙效果差的人群;

骨质疏松、腰酸背痛并伴有肌肉酸痛的人群;

工作生活压力大,心脏跳动出现异常的人群;

经常运动,能量消耗大,常出现腿部抽筋、痉挛现象的人群。

钙作为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是保障我们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家平时应对症下药,补充身体所需的钙,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一个好的方法技巧一定源于一个好的理论知识

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yh/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