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夜啼——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烦躁不安、啼哭不眠,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型至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白天如常,民间俗称“夜哭郎”。本病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多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等原因引起。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多数预后都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婴幼儿睡眠障碍疾病。
中医古籍中对本病有专门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夜啼候》谓“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指明夜啼是一种病态。《育婴家秘》指出:“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者摩之,痒者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说明日常生活的一些自然现象引起啼哭及处理方法,但不属本病范畴。
1.脾寒常:因孕妇素体虚寒,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其母贪凉,喜饮生冷;或护理小儿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滞,气机不利。夜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腹中有寒,故人夜腹中作痛而啼。故寒痛而啼者皆属于脾。
2.心热常:因孕妇脾气躁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热之品,火伏热郁,内居心经,胎儿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内有蕴热,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心主火属阳,故夜见烦躁啼哭。
3.惊恐:心主惊,心藏神,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引起突然惊恐,惊伤神,恐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故在睡眠中发生夜啼。
西医学认为婴幼儿哭喊的原因包括非疾病性和疾病性两大类。非疾病
所致者,包括情绪变化,饥饿,口渴,睡眠不足,饮食改变如断奶,喂乳不当致咽气过多等;外界不良刺激如过热,过冷,尿布潮湿,衣服过紧,被褥过重,蚊虫叮咬等。疾病所致者,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者都可引起啼哭,其中以腹痛、口痛、头痛等最为多见;疾病性的原因有脑部疾病,以及肺炎、中耳炎、皮肤病等。此外,由子缺乏维生素D,使血钙偏低,患儿神经兴奋性增强,夜间惊啼者亦不少。
1.诊断要点
(1)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2)白天正常,人夜啼哭。
(3)难以查明原因,体格检查及,村关检查正常。
(4)排除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引起的夜啼。
(5)无伤乳、发热或其他疾病而引起啼哭。
2.鉴别诊断
(1)疾病啼哭:是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小儿夜间啼哭,如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可查明原因。
(2)本能性正常反应啼哭:因饥饿,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作痒,或虫咬,襁褓中有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这种哭闹属于正常的本能性反应。
(3)小儿习惯不良性夜啼:某些小儿不良习惯的养成,如夜间开灯,摇篮中摇摆,怀抱,边走边拍等,否则无法入睡,烦躁不安而啼哭。
1,脾寒:睡喜俯卧,屈腰而啼,下半夜尤,啼声低弱,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得热则舒,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2,心热:睡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3,惊恐: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舌多无异常变化,或夜间脉来弦数、指纹色青。
1,脾寒
(1)治法:温中健脾,养心宁神。
(2)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各次,揉外劳宫、揉一窝风各次,掐揉小天心、揉百会各次。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可温中健脾揉外劳宫、揉一窝风,可温中散寒,止腹痛掐揉小天心、揉百会,可宁心安神。
2,心热
(1)治法:清心降火,宁心安神。
(2)处方:清心经、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掐五指节、清天河水各次,揉内劳宫,揉总筋各次。
(3)方义:清心经、清天河水,可清心除烦;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掐五指节,可清热镇静,安神除烦;揉内劳宫、揉总筋,以清心经积热。
3,惊恐
(1)治法:镇静安神。
(2)处方:清心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各次,清肝经、清肺经各i00次,补脾经、运内八卦各次。
(3)方义:清心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可镇静安神;清肝经、清肺经,可安魂定魄;补脾经、运内八卦,可调中健脾。
1.保持卧室安静,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调节室温,避免受凉。
2.乳母应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喂养,饮食少吃辛辣厚味等不易消化之物。
3.脾寒夜啼者要注意保暖,心热夜啼环境不宜过暖,惊恐夜啼要保持环境安静。
推荐阅读
中医小儿推拿(44个穴位及推拿手法视频)
文章内容源自其他平台,版权归原创所有,由:岐黄健康之术,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健康之术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