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佝偻病定义:由于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一种疾病。该共识首次将维生素D缺乏和钙同时作为佝偻病发病原因予以阐述。
佝偻病发生:维生素D缺乏或膳食钙摄入量过低致使血清钙浓度程下降趋势,为维持血清钙正常,甲状旁腺激素(PTH)刺激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释放骨骼储存钙入血。PTH升高,肾脏对磷重吸收减少,发生低磷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骨病即佝偻病。
佝偻病临床表现:早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早期:多见6个月内婴儿,多汗,枕突,易激惹,夜惊。
激期:小于6个月:颅骨软化征:(乒乓感)大于6个月可见方颅(从上向下看方形),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X形腿。
恢复期:早期及活动期患儿经过日光照射及治疗后症状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3岁以上儿童,遗留骨骼畸形。
如何诊断佝偻病:病史+体格检查+生化检测通过X线确诊。生化检测不能诊断亦不能鉴别因维生素D及钙缺乏导致佝偻病。
实验室检查特征:25(OH)D,血清磷,血清钙,尿钙下降。血清PTH,碱性磷酸酶(AKP)和尿磷升高。
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KP)作为筛查指标。
25(OH)D,对健康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该检测是评估维生素D状况最佳方法,佝偻病是儿童持续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出现异常的结果。所以不能用于诊断佝偻病。
维生素D状况分级:
充足:血清25(OH))D﹥50-nmol/l
不足:血清25(OH))D30-50nmol/l
缺乏:血清25(OH))D﹤30nmol/l
中毒:血清25(OH))D﹥nmol/l
提倡将范围维持在50-nmol/l,对骨健康有益,且维持在nmol/l以下就不会对机体造成高钙血症等病理损害。
维生素D中毒:1.有高钙血症和血清25(OH))D﹥nmol/l,并伴有PTH抑制和高钙尿症。
2.如不能检测25(OH)D,有高钙血症伴甲状旁腺激素抑制,结合应用维生素D病史也可诊断。
3.即使不能检测25(OH)D和PTH,有药理剂量维生素D病史,出现症状性高钙血症也要考虑维生素D中毒。
钙营养状况分级:
缺乏﹤mg/d
不足-mg/d
充足﹥mg/d
营养性佝偻病治疗:
推荐维生素DIU/d(50ug)为最小剂量,强调同时补钙,疗程至少3个月。补钙方式可以膳食摄取或额外口服补充。钙元素推荐mg/d。联合效果高于单独应用维生素D。
维生素D剂量上可肌注和口服,推荐首选口服。不能口服可肌肉注射3-12月5万IU,12月-12周岁:15万IU,12周岁以上30万IU,治疗3个月评估治疗反应。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等效。大剂量冲击疗法优先选择维生素D3.
营养性佝偻病预防:
建议:无论何种喂养方式的婴儿均需补充维生素DIU/d,12月以上儿童至少IU/d。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至2周岁,早产儿生后补充IU/d,3个月后改为IU/d.
共识认为儿童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包括母亲缺乏,长期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冬春季节高纬度居住,深色皮肤,阳光暴露受限(如室内活动为主,残疾,污染,云量等)。针对高危因素主动采取主动阳光照射、维生素D补充、食物强化)。
共识推荐:12月龄以下的婴儿,不管喂养方式如何,均需补充维生素D;含钙丰富的辅食添加不晚于26周(6个月左右)。单纯喂养母乳是婴儿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延长母乳喂养时限和推迟辅食添加都与发病相关。
光照:我国提倡夏秋季节多晒太阳,主动接受阳光照射,强调平均户外活动时间1-2小时。
本文来源文献:版全球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共识。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