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常常担心自家宝宝会缺钙,加上身边人的影响,很多家长误以为宝宝缺钙,实际上99%的家长被骗了,宝宝有以下这些表现根本就不是缺钙!
1、夜里入睡出汗多
对于8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内的孩子,出汗常发生在睡后最初的几个小时内,这种现象可能跟宝宝的新陈代谢旺盛、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育完善,汗多的情况便会逐渐好转、消失。
2、夜闹、易醒
宝宝睡觉时易醒是因为影响宝宝睡眠的因素很多,比如孩子经常吃着奶睡着,或者大人长时间抱着哄着睡着再放到床上,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父母们要根据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不要急于干预,靠补钙更没用。
3、磨牙
对儿童来说,在出牙期(包括乳牙和恒牙萌出),是出现夜间磨牙的高峰时期。另外,遗传基因、心理因素、白天运动量过大等原因,也会导致孩子磨牙。
对于学龄前儿童,一般无需特别干预,磨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就需要带孩子去看牙医。
4、指甲有白点
宝宝手指甲上的小白点,多半是宝宝自己好动磕伤的。指甲长时间暴露在外面,本来就很容易就会被挤压和碰撞,这时就会出现小白点。一般来讲小白点也会随着指甲的生长,慢慢移动到指尖,修剪掉就行了。
5、枕秃
枕秃不是缺钙。当宝宝每天以坐和走为主时,枕秃就会消失。
6、宝宝睡不踏实
睡觉不踏实常见原因:肠绞痛,肠胃不适,母乳宝宝和妈妈同床睡觉,家长的过度干扰。这4个现象都跟缺钙没有关系。
7、宝宝出牙晚
出牙早晚主要是与遗传和牙龈是否受到了足够刺激有关,和缺钙无关。
8、宝宝走路晚
大多数宝宝都在13~15个月才会迈出人生第一步,而且宝宝不会走,是腿部力量还不够,跟缺钙没有关系。
9、囟门闭合晚
前囟闭合晚不是缺钙。正常情况下,宝宝前囟门一般在1岁半~2岁之间闭合。2岁后没闭合,并且头围过大或过小,请及时就医。
10、肋骨轻微外翻
婴幼儿的膈肌没有发育完全,看起来总是鼓鼓的,会向内拉肋骨,造成肋缘轻微外翻。相较于胖宝宝,较瘦的宝宝肋缘外翻会更加明显。
这种表现一般在宝宝2~3岁会逐渐缓解,不用补钙。肋缘外翻,是正常现象,3岁后自然消失,不是缺钙,不需要干预。
11、长得慢
判断孩子长得快慢,要根据连续至少3个月以上头围的数据来看生长曲线。从生长曲线看,如果孩子真的生长缓慢,那么请及时就医。
12、腿不直
因为婴儿出生前双腿处于盘曲状态,所以很多孩子的腿在2岁前都是弯曲的。
13、骨密度和血钙检测结果低
这些都不能说明孩子缺钙,微量元素检测已被国家卫计委“叫停”6年了,而且检测本身也不准。不用查!不用查!不用查!
骨密度低不是缺钙,说明宝宝最近长得比较快。
其实真实情况是: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目前在技术上还没法确定判断儿童骨密度的专有标准,临床上一直在拿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骨密度。
儿童的骨密度本身比成年人来的低,又一直拿成人的骨密度标准来衡量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测出来的骨密度能不低吗?
人体99%的钙都在骨头和牙齿中,只有1%的钙游离在组织液和血液里。
当血液中的钙含量不足时,受生长激素、降钙素等激素调节,骨骼中会自动游离出一定的钙去补充血清中的钙。
可以这么理解:即使人已经缺钙了,血液中的钙含量并不会有什么变化。以血液中的钙含量判断孩子是否缺钙,非常荒谬。
总之,一句话来说,只要孩子营养均衡,基本上都不会缺钙。正常孩子中极少有单纯的钙摄入不足。
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会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转移到骨头内,实际上我们平时常说的缺钙指的是缺乏维生素D,比如佝偻病,它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不是缺钙性佝偻病。这样就纠正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观点,遇到骨骼内缺钙就认为是钙摄入不足,实际是体内维生素D摄入不足。
纯母乳喂养的孩子每天应该补充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因为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如果我们不单独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就会遇到母乳中含有充足的钙,但不能吸收到骨骼内,就会出现佝偻病。
平时人们常说晒太阳可以补钙,实际上晒太阳并不是补钙,而是促进皮肤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看完今天的内容,相信大家对“缺钙”有了全新的认识了吧,科学育儿从现在做起,动动手指转发此文,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吧!
推荐阅读:
夏天不能给宝宝吹空调?关于吹空调这些注意事项父母一定要知道!
还在给宝宝穿开裆裤?赶紧换了吧,否则得不偿失!
立夏后宝宝到底该怎么穿衣?看完这篇文章您就懂了
不要对宝宝做这20件事情,否则可能会害了宝宝!
这25个育儿谣言骗了家长很多年,现在知道还不晚!
最全最实用的增加奶水方法合集,追奶必看!
最全最实用的宝宝睡眠问题合集,育儿必看!
宝宝摔倒,千万不要做这3件事情,否则......
关于宝宝的这些用药误区千万不要踩,90%的父母还在犯这些错误!
家长最关心的10个辅食问题,看完后给宝宝加辅食再也不用担心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