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二)
这是一段清淡文字。只有林黛玉,她是可以脱离人群,拥有只属于她孤独时的心情。《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和现在的《五美吟》,及后来的《桃花行》等,莫不是她在不同的际遇和境遇中,独自面对自我的内心时,心底凝结的“龙胆紫”。一个充满诗意的灵魂,需要适当的孤独来与自我进行对话,发现自我内心的波动和变化;记录灵魂偶然的悸动和震颤——人生中,这样的美好是如此隐秘而神圣!诗歌是灵魂的翅膀,带你飞向超越时空的神秘之境。
此回,上半部分忙里偷闲,出现关于林黛玉心理成长和情绪暗示的文字。林黛玉秋祭,郑重其事。到底是如贾宝玉猜测的那样是祭父母,还是祭奠心有所感的思绪?林黛玉年岁渐长,病体却更加瘦弱了。两人言语之间,贾宝玉又不慎触发了心底隐衷。两人对泣无言,紫鹃来打破沉默。贾宝玉有心无意地从桌上翻出林黛玉新作的诗,是雪雁预先提示了他:“姑娘自己伤感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啊,词啊。”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对薛宝钗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也判定自己的病是“不能好了”。那一夜,秋雨凄冷;秋风萧瑟,她满怀愁绪无可排遣,只能寄情于诗歌。写下了《秋窗风雨夕》。十五岁的林黛玉感到的只是万般皆无奈,唯有愁不尽。那时,她寄人篱下的无奈已经达到顶峰,变得小心翼翼、自我退避。刚入荣国府时,林黛玉也曾“不肯多行一步,多说一句”,那是因为高傲和自尊。后面则是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如今,她年岁更长,其身世之感是否又有了别样的情怀?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这首诗,以东施和西施两位不同女子的一生作对比,来表达对人生所产生的深沉疑惑。
西施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忍辱负重入吴行美人计。作为间谍,她放弃了自我的意愿和情感,背负太多责任,被简化成了一个工具。可是,此前她也不过是乡村中一普通少女,如同其他任何一个少女一样常在溪边浣纱。她因为天生丽质被选中。习歌舞、盛装饰,飘飘然恍若仙子下凡,得到吴王倾心爱宠。一旦越王大功告成,西施却被污以亡国之物,终落得缚石沉江的结局。
而那曾对西施的美丽羡慕不已的平凡少女东施,同为溪边浣纱女,就因为她的平凡而安然老去。但她这一生,却总是在不停重复着普通的生活,被日常的家务消磨殆尽。如同一颗尘埃,也许曾被内心的风所吹起而舞动过,但终究只是一颗尘埃。
谁幸运?谁悲哀?谁能回答?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赞美虞姬忠贞不二,实际更多的是表达了人生遭际的无可奈何。
秦末楚汉相争,一开始是项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英布、彭越之流多胁从项羽。后来,项羽在政治和人事等方面一再措置失当,造成了手下大量人才向刘邦投诚,形势也渐渐地向刘邦倾斜,而至于一败涂地,被困垓下。项羽的宠妃虞姬,知大势已去,自刎于项羽面前以明心迹。刘邦成功,英布、彭越等人拥兵自重,都获封为王。然而,西楚灭亡,外部矛盾解除,刘邦集团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黥、彭等人被逐一剪除。
所以,这首诗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最终结局不过同样是死于非命,与其像英布、彭越等人这样做了反复贰臣,还不如从一而终,自己了断于楚王这里,成全了自己的情义。
看似虞姬的自主选择,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真的有选择权力吗?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这首诗,责备掌握着控制权的汉元帝的昏庸,致使王昭君的命运竟葬送在了一个无良的小人手里。表达了作为被动者的女性,安全感的缺失。
西汉元帝时,匈奴内部分化,南匈奴有意归顺汉朝,双方缔结婚约。于是就有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被征召入宫,颜色、才情为三千之冠。但元帝遴选时却不看真人而以图画为准,致使无意中,把自己的“予夺权”渡让给了一个没有品行的小小画工。多少人的命运沉浮,就这样被轻忽地操纵。王昭君因不肯给画师行贿而落选。后自请出塞和亲。
是不甘,是无奈,是哀叹!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这首诗,表达了对绿珠被轻忽玩弄的一生的遭遇的同情。她这一生,是如此的轻贱,如此的飘忽不定,连诗人想要给予的同情和慰藉都显得软弱无力!
西晋时,惠帝痴呆,其皇后贾南风弄权。石崇攀缘外戚,因此得势。那时门阀当道,攀比斗富之风盛行,到了极致夸张的地步。石崇早年集聚了大量不义之财,其豪富历史留名。他姬妾众多,为人却凶悍无情。他的小妾中有个绿珠,才貌双全。或者是出于好胜心,石崇一力培养她,宠爱她,因此绿珠美名远扬。八王之乱开场,贾南风倒台,石崇也失了势。有人倚仗权势谋夺绿珠,石崇不肯,招来杀身之祸,但事实是石崇的大量财富才是他人觊觎的真正目标。
一时,强人带兵杀入金谷。无论是出于石崇的胁迫,或者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绿珠最终从金谷园的高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生命。
生亦无谓,死亦无谓。真不知道这一生所谓何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这首诗,赞美了红拂的胸怀、见识,以及她的敢作敢为。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英毅的豪情,大概是很羡慕,或佩服。
红拂本是隋朝末年,司空杨素的家妓。她常立于杨素身旁,陪着接见访客。一日有一位叫李靖的年轻人来到杨府,献计献策,欲求进用。此时杨素年老,国家混乱不治,他早已无心进取。红拂看出李靖是一个有为青年,当夜便私奔找到李靖,与他一起去创立事业。
这首诗,内容和气质积极进取,与前面的四首迥然不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为女子也应该要为自己的前程有所争取的态度。
林黛玉自己说起作这些诗的缘由:“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以寄感慨。”相信林黛玉在写这些诗时,想着这些女子的经历,难免会不由自主地体验着她们的心情,反过来说却是林黛玉自己心绪的投影。林黛玉学识如此丰厚,她的内心又怎么会仅仅是一个蜗居深闺,只懂得伤春悲秋的小女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