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出生,
便带着“O”型腿而来,
父母也因此而担心起孩子将来的发育。
多次求医,
每次寻求的结果不尽相同。
有些医者说观察即可,
而有些医生说需要手术。
懵懂的父母该如何抉择?
又有哪些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呢?
”
让我们来看看戴宝宝(化名)的成长经历。
01
戴宝宝的寻医之路
戴宝宝,男,2岁半,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戴宝宝出生后,和其他宝宝一样,有着明显的“O”型腿。
细心的妈妈面对着儿子的“O”型腿,表现的非常的担心。自戴宝宝出生到满1周岁,已先医院咨询,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那就是戴宝宝一切正常,不要需要治疗。随着生长会自行纠正。
然而到了1岁半,戴宝宝的“O”型腿无明显的改善,此时妈妈表现的较之前更加的担心。此次,妈妈经朋友的医院儿童骨科求治。医生给予夜间佩戴矫形支具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随访至2岁半,戴宝宝依然是“O”型腿。未矫正至正常状态。
医院儿童骨科行微创矫正治疗。
治疗结束后,效果满意。宝妈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既然刚出生的宝宝都是“O”型腿,那么什么情况
下需要治疗干预呢?
这就需要区分宝宝正常的“O”型腿(又叫生理性膝内翻)和不正常的O”型腿(又叫病理性膝内翻)。
02
正常的“O”型腿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下肢力线在婴儿期及儿童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刚出生的孩子,都会现“O”型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理性膝内翻,最大内翻角度达10-15度。大约在12-18月大时逐渐变直,2岁后变成外翻状(生理性膝外翻),大约在3-4岁时达到最大外翻,6岁以后外翻明显改善,到11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残余5-7度的外翻角。生理性膝内翻特点是:孩子外观与对应年龄段相符合;双下肢对称;无可能导致“O”型腿的病史等。
03
不正常的“O”型腿
与正常的“O”型腿相比,如果出现孩子下肢外观与对应年龄段不相符合、双下肢不对称、有引起“O”型腿的病史或膝内翻角度超过正常范围等,均属于不正常的“O”型腿,也叫做病理性膝内翻。以下是常见的病理性“O”型腿。
双侧不对称
年龄与症状不符合(13岁O型腿)
病理性“O”型腿(骨代谢异常)
内翻角度过大且不对称(1岁8月)
04
小结
对孩子多留一份心,便是对新生命的敬畏。若家长不能很好的判断孩子肢体的情况,建议到儿童骨科专科咨询。提倡早发现,早治疗,少受苦。异常“O”型腿发现的早,症状较轻,佩戴支具或康复治疗等就能轻易纠正;如症状较重,发现较晚,也许需要手术干预,如骨骺阻滞,截骨矫形等。对于患有佝偻病的戴宝宝的经历,在不该出现“O”型腿的年纪出现了“O”型腿。家长的用心,使宝宝免于下肢的畸形带来的终身痛苦。孩子的发育畸形是无辜的,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用心呵护孩子的健康,爱护孩子的肢体,让孩子的肢体健全发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