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孩子夜闹的原因

孩子夜闹有哪些原因?

很多家长在平时生活中都会苦恼的问题,孩子夜晚哭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鼻塞,宝宝睡觉呼吸不通畅,导致哭闹。

2.过敏原因,皮肤长疹子,如荨麻疹,湿疹,或者牛奶过敏,明显的痒感让孩子无法正常睡觉。

3.睡觉的环境是否适宜,如温度,湿度,是否吵闹。

4.宝宝的饥饿,大小便是否没有及时处理,影响睡眠出现哭闹。

5.药物因素,是否近期有服用会影响睡眠的药物。

6.肠绞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还有最常见的2点病理性的原因: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主要为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以及非特异性的精神神经症状。重症佝偻病患者可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同时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影响。在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激期和恢复期,统称为活动期。

1.初期

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此期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出汗后头皮痒而在枕头上摇头磨擦,出现枕部秃发。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以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为主:

1:用手指按在3~6个月患儿的枕骨及顶骨部位,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称乒乓球征。

2:8~9个月以上的患儿头颅常呈方形,

3:前囟大及闭合延迟,严重者18个月时前囟尚未闭合。

4:两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子,称肋串珠。

5: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下陷成“漏斗胸”,

6:胸廓下缘向外翻起为“肋缘外翻”;

7:脊柱后突、侧突;

8:会站走的小儿两腿会形成向内或向外弯曲畸形,即“O”型或“X”型腿。

9:患儿的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因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平卧时呈“蛙状腹”,

10:因四肢肌肉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因两腿无力容易跌跤。

11: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

12: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

13: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贫血。

3.恢复期

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均消失,肌张力恢复,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疗

预防和治疗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

1.一般治疗

保证奶量,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品(肝、蛋黄等),多到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直接照射的机会。激期阶段勿使患儿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

2.补充维生素D

3.补充钙剂

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服用钙剂。

4.矫形疗法

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应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

日光紫外线照射:人体10%的皮肤直接接触阳光10min,皮肤可合成维生素DIU。如使头部和双侧上臂在11∶00-15∶00间直接阳光暴露每次15~30min(取决于纬度、季节、空气污染等),每周2~3次可达到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目的。使用防晒霜会阻挡紫外线,影响皮肤维生素D生物合成。不同季节的日光中紫外线量不同,照射皮肤后维生素D合成效果也有一定差别。皮肤色素深和老年人的皮肤接受日光照射后维生素D合成的效率较低,需要适当延长日照时间;已经有维生素D缺乏/不足者,单纯日照短期内不能纠正缺乏/不足状态,需要补充维生素D。另一方面,过度接触强烈日照可引起皮肤损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应予避免。

2缺钙。

钙的生理功效:

1:99%在骨骼和牙齿中

2:1%在软组织、血液、细胞外液中,其功能为

3:维持肌肉收缩与舒张

4:参与凝血过程

5:维持正常神经冲动和传导

6:参与多种酶的激活,

儿童缺钙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影响骨骼生长和硬度,造成牙齿和骨骼发育不良;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造成患儿夜啼和抽搐;还能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造成多汗。这也是缺钙的娃娃晚上低热盗汗的原因!

以上几条都是引起宝宝夜闹的原因,所以家长们需要留意,睡觉时环境和宝宝喂养情况,有没有鼻炎类情况,让宝宝呼吸不畅,是否有过敏,排除药物因素,若伴有上面的各种临床表现,建议定期儿保,每3-6月监控一下体内骨密度或者维生素D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