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年)
他天性乐观豪爽,就像一只直冲霄汉的白鹤,无论风吹雨打,都能昂起自信的头颅,奋力展翅,笑傲苍穹。
宦海沉浮二十三载,他初心不移,勇气不减,笑声不改,豪气不变。
从朗州到连州再到和州,他写下了太多的诗文,惊天地,撼古今,堪称一代“诗豪”。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人生在世,就要活得痛快洒脱、达观超然,俯仰无愧天地,行止忠于本心。
面对岁月中的种种不如意,与其消极摆烂,不如乐观面对。
心之所向,素履可往,怀揣豪情和梦想的人,纵使风吹浪打,亦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心有豪情壮志,笑看云卷云舒刘禹锡,字梦得,出生于苏州嘉兴,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先祖是中山靖王刘胜。
父辈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南迁,从此刘氏家族在嘉兴落户生根。
刘禹锡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家人对其寄予厚望。
他从小就饱读诗书,立志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一飞冲天。
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未及弱冠,刘禹锡就四处游学,不断地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拓宽胸襟、提高修养。
他先在吴兴从师于皎然、灵澈二位高僧,得其亲传和点拨,思想和文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后来他又来到洛阳、长安等地,领略了都城的热闹繁华,也拜访了诸多学者才俊。
刘禹锡豪爽大气,个性张扬,谈吐和文章都与众不同,很快就在士大夫中小有名气。
贞元九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高中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向上攀登。
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两年后登入吏部取士科,可谓是平步青云。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刘禹锡不仅满腹锦绣,而且具有宰相之才。
他渴望能在政治上一施抱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然而,就在他想展翅高飞的时候,却听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他只好暂时放下梦想,回家丁忧。
三年后,他又重返职场,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出谋划策,撰写表状,许多观点和方法都很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刘禹锡与同年同科及第的柳宗元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他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文,讨论政事,为了革弊兴国,又一起参加了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
只可惜这次改革受到大官僚等势力的强烈反对,仅仅开展了百余日就以失败告终,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他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在荒凉偏僻的永州,柳宗元郁郁寡欢,面对着旷远无声的寂寞天地,留下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剪影。
而被贬到朗州的刘禹锡,笑对秋风萧瑟、千里寥廓,高歌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
刘禹锡在被贬朗州的十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暗讽当朝权贵,表达心中不满;
他又写了许多赋文,向朝廷显示自己不甘沉沦的壮志雄心。
原本消沉的柳宗元被刘禹锡诗文中的豪情所感染,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和《天说》。
刘禹锡看到好友重整旗鼓,也高兴地写《天论》与之呼应。
人生海海,沉浮不定。面对仕途中的大起大落,刘禹锡总是以博大的胸襟去容纳,以豪迈的精神去接受,以乐观的笑声去化解。
天地间风云多变,但吹不散的是心中豪情。即使行至山穷水尽,亦可坐观云卷云舒。
以豪气为刃,任尔东西南北风唐宪宗虽然曾下过“逢恩不原”的诏令,但也有爱才惜才之德。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奉诏回京,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
第二年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刘禹锡和众人一起来到玄都观赏花。
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观中桃花盛开,灼灼其华,刘禹锡哈哈一笑,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观中桃花虽美,但都是刘禹锡被贬他乡之后栽种的,暗示着当朝权贵也多是他离京后才被提拔上来的,讽刺意味满满。
刘禹锡刚刚回归京城,脚跟还没站稳,就敢作诗嘲讽当红权贵,并在诗的题目中指明“戏赠看花诸君子”,叫板声振聋发聩,勇气和豪气令人敬佩。
不少诗中暗讽的“君子”听出弦外之言,心生不满,于是纷纷上书说刘禹锡的坏话。
果然时隔不久,刘禹锡等人被再次踢出京城,而这次,他们被贬得更远。
刘禹锡被贬到播州去当刺史,幸好有柳宗元等人苦苦求情,天子才开恩让他去了连州,而柳宗元则被贬到了柳州,二人再次洒泪分道扬镳。
岭南连州荒僻偏远,瘴风毒雨盛行,百姓饱受病患之苦。
刘禹锡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多方面收集各种药方,整理编辑成《传信方》一书,并亲自检验疗效,帮众多苍生摆脱了病痛困扰。
喜讯还未来得及与好友分享,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噩耗却不期而至,不久后母亲也驾鹤西去,倍受双重打击的刘禹锡泪如泉涌,肝肠寸断。
刘禹锡离开连州为母丁忧,三年后他又被调任到了重庆夔州。
他很喜欢当地的民歌,先后创作出《竹枝词》共十一首,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贴近百姓生活,歌颂风土人情,刘禹锡用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诗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赋予民歌小调以更开阔的境界、更乐观的格调、更豪爽的精神,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传唱不绝。
刘禹锡用满腔的豪气和热情,不仅驱散了自己人生中的阴霾,也化作一道光,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三年后,刘禹锡又来到和州做刺史,没想到当地知县媚上欺下,对其故意刁难,将他安排到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站在江岸微微一笑,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听罢非常不满,于是又让刘禹锡迁到城北,房子也从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熟料刘禹锡不急不恼,看着门前杨柳依依,又信笔写下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一下可是彻底惹恼了知县,再次派人将刘禹锡调到县城中部,只分给他一间小得仅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
刘禹锡忍无可忍,奋笔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向权贵给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也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安贫乐道,弹素琴,阅金经,与知音相伴,与山水共情,自得其乐,何陋之有?
身陷泥泞的阴沟,也不忘抬头仰望星辰。
因为心有明灯,所以才能在黑夜中不迷失方向;
因为胸藏豪气,所以才能在低谷中不泯灭希望。
能退步忍受,亦能亮剑反击。
刘禹锡以豪气为刃,霸气守护自己的尊严与本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千磨万击,归来仍是豪放少年年,刘禹锡再次奉诏回洛阳,结束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好友白居易怜惜刘禹锡命运多舛,酒宴上作《赠醉刘二十八使君》为其鸣不平:“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而刘禹锡对此却淡然一笑,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蕴含着新旧交替的智慧哲理。
二十三年四海漂泊,让刘禹锡大材小用,壮志难酬。
可他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并造福一方,还创作出大量诗文抒情说理,意义深远。
年,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却发现满院荒芜,一株桃花也没有了。
此时,距刘禹锡上次离京已经十四年,先后有四位皇帝在此期间更替继位。
面对着破败的道观,想着世事无常,刘禹锡一声长叹,又作桃花诗咏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卷土重来的刘禹锡,虽然被岁月染白了双鬓,但笑声依旧,朗目依旧,壮心依旧,豪迈依旧。
他不畏权贵,不染世俗,不向命运低头,更不怕他人的打击报复。
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刘禹锡就像一个打不败的勇士,斗志昂扬,壮怀激烈。
此后的刘禹锡历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太子宾客等职,闲暇时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自得其乐。
71岁寿终正寝于洛阳,传世作品有《刘梦得文集》等。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刘禹锡一生如冲天云鹤,心胸豪迈,在风浪中弄潮,在雷电中翱翔,在阳光下飞舞,在山谷中狂歌。
他无忧,无惧,无愁,无怨。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将自己燃烧成一团火,光芒万丈,熠熠生辉,照耀古今。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而刘禹锡不仅要大声歌唱,还要唱得尽情、尽兴,与古今知音共赏。
他立于山水之间,已达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心中有丘壑,思想越古今,慨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他走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之上,却能活在当下,直面惨淡的前程,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他步入人生的下半场,却豪情壮志不减当年。
成长都是经历,磨难都是礼物,老夫也要聊发少年意气,君请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身浩然气,满腹豪壮风。
刘禹锡的人生辞典里没有害怕,没有躲避,只有勇往直前和豪放乐观。
他用铮铮的铁骨和不屈的灵魂,在中华史册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印记。
无论何时,归来,仍是豪气少年。
作者
幕灯·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