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豪情 >> 豪情价格 >> 刘禹锡豪深度好文

刘禹锡豪深度好文

刘禹锡(——年)

他天性乐观豪爽,就像一只直冲霄汉的白鹤,无论风吹雨打,都能昂起自信的头颅,奋力展翅,笑傲苍穹。

宦海沉浮二十三载,他初心不移,勇气不减,笑声不改,豪气不变。

从朗州到连州再到和州,他写下了太多的诗文,惊天地,撼古今,堪称一代“诗豪”。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人生在世,就要活得痛快洒脱、达观超然,俯仰无愧天地,行止忠于本心。

面对岁月中的种种不如意,与其消极摆烂,不如乐观面对。

心之所向,素履可往,怀揣豪情和梦想的人,纵使风吹浪打,亦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心有豪情壮志,笑看云卷云舒

刘禹锡,字梦得,出生于苏州嘉兴,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先祖是中山靖王刘胜。

父辈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南迁,从此刘氏家族在嘉兴落户生根。

刘禹锡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家人对其寄予厚望。

他从小就饱读诗书,立志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一飞冲天。

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未及弱冠,刘禹锡就四处游学,不断地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拓宽胸襟、提高修养。

他先在吴兴从师于皎然、灵澈二位高僧,得其亲传和点拨,思想和文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后来他又来到洛阳、长安等地,领略了都城的热闹繁华,也拜访了诸多学者才俊。

刘禹锡豪爽大气,个性张扬,谈吐和文章都与众不同,很快就在士大夫中小有名气。

贞元九年,二十二岁的刘禹锡高中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向上攀登。

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两年后登入吏部取士科,可谓是平步青云。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刘禹锡不仅满腹锦绣,而且具有宰相之才。

他渴望能在政治上一施抱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然而,就在他想展翅高飞的时候,却听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他只好暂时放下梦想,回家丁忧。

三年后,他又重返职场,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出谋划策,撰写表状,许多观点和方法都很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刘禹锡与同年同科及第的柳宗元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他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文,讨论政事,为了革弊兴国,又一起参加了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

只可惜这次改革受到大官僚等势力的强烈反对,仅仅开展了百余日就以失败告终,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他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在荒凉偏僻的永州,柳宗元郁郁寡欢,面对着旷远无声的寂寞天地,留下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剪影。

而被贬到朗州的刘禹锡,笑对秋风萧瑟、千里寥廓,高歌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

刘禹锡在被贬朗州的十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暗讽当朝权贵,表达心中不满;

他又写了许多赋文,向朝廷显示自己不甘沉沦的壮志雄心。

原本消沉的柳宗元被刘禹锡诗文中的豪情所感染,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和《天说》。

刘禹锡看到好友重整旗鼓,也高兴地写《天论》与之呼应。

人生海海,沉浮不定。面对仕途中的大起大落,刘禹锡总是以博大的胸襟去容纳,以豪迈的精神去接受,以乐观的笑声去化解。

天地间风云多变,但吹不散的是心中豪情。即使行至山穷水尽,亦可坐观云卷云舒。

以豪气为刃,任尔东西南北风

唐宪宗虽然曾下过“逢恩不原”的诏令,但也有爱才惜才之德。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奉诏回京,按下了人生的重启键。

第二年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刘禹锡和众人一起来到玄都观赏花。

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观中桃花盛开,灼灼其华,刘禹锡哈哈一笑,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观中桃花虽美,但都是刘禹锡被贬他乡之后栽种的,暗示着当朝权贵也多是他离京后才被提拔上来的,讽刺意味满满。

刘禹锡刚刚回归京城,脚跟还没站稳,就敢作诗嘲讽当红权贵,并在诗的题目中指明“戏赠看花诸君子”,叫板声振聋发聩,勇气和豪气令人敬佩。

不少诗中暗讽的“君子”听出弦外之言,心生不满,于是纷纷上书说刘禹锡的坏话。

果然时隔不久,刘禹锡等人被再次踢出京城,而这次,他们被贬得更远。

刘禹锡被贬到播州去当刺史,幸好有柳宗元等人苦苦求情,天子才开恩让他去了连州,而柳宗元则被贬到了柳州,二人再次洒泪分道扬镳。

岭南连州荒僻偏远,瘴风毒雨盛行,百姓饱受病患之苦。

刘禹锡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多方面收集各种药方,整理编辑成《传信方》一书,并亲自检验疗效,帮众多苍生摆脱了病痛困扰。

喜讯还未来得及与好友分享,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噩耗却不期而至,不久后母亲也驾鹤西去,倍受双重打击的刘禹锡泪如泉涌,肝肠寸断。

刘禹锡离开连州为母丁忧,三年后他又被调任到了重庆夔州。

他很喜欢当地的民歌,先后创作出《竹枝词》共十一首,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贴近百姓生活,歌颂风土人情,刘禹锡用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诗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赋予民歌小调以更开阔的境界、更乐观的格调、更豪爽的精神,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传唱不绝。

刘禹锡用满腔的豪气和热情,不仅驱散了自己人生中的阴霾,也化作一道光,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三年后,刘禹锡又来到和州做刺史,没想到当地知县媚上欺下,对其故意刁难,将他安排到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站在江岸微微一笑,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听罢非常不满,于是又让刘禹锡迁到城北,房子也从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熟料刘禹锡不急不恼,看着门前杨柳依依,又信笔写下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一下可是彻底惹恼了知县,再次派人将刘禹锡调到县城中部,只分给他一间小得仅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

刘禹锡忍无可忍,奋笔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向权贵给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也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安贫乐道,弹素琴,阅金经,与知音相伴,与山水共情,自得其乐,何陋之有?

身陷泥泞的阴沟,也不忘抬头仰望星辰。

因为心有明灯,所以才能在黑夜中不迷失方向;

因为胸藏豪气,所以才能在低谷中不泯灭希望。

能退步忍受,亦能亮剑反击。

刘禹锡以豪气为刃,霸气守护自己的尊严与本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千磨万击,归来仍是豪放少年

年,刘禹锡再次奉诏回洛阳,结束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好友白居易怜惜刘禹锡命运多舛,酒宴上作《赠醉刘二十八使君》为其鸣不平:“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而刘禹锡对此却淡然一笑,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句,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蕴含着新旧交替的智慧哲理。

二十三年四海漂泊,让刘禹锡大材小用,壮志难酬。

可他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并造福一方,还创作出大量诗文抒情说理,意义深远。

年,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却发现满院荒芜,一株桃花也没有了。

此时,距刘禹锡上次离京已经十四年,先后有四位皇帝在此期间更替继位。

面对着破败的道观,想着世事无常,刘禹锡一声长叹,又作桃花诗咏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卷土重来的刘禹锡,虽然被岁月染白了双鬓,但笑声依旧,朗目依旧,壮心依旧,豪迈依旧。

他不畏权贵,不染世俗,不向命运低头,更不怕他人的打击报复。

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刘禹锡就像一个打不败的勇士,斗志昂扬,壮怀激烈。

此后的刘禹锡历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太子宾客等职,闲暇时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自得其乐。

71岁寿终正寝于洛阳,传世作品有《刘梦得文集》等。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刘禹锡一生如冲天云鹤,心胸豪迈,在风浪中弄潮,在雷电中翱翔,在阳光下飞舞,在山谷中狂歌。

他无忧,无惧,无愁,无怨。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将自己燃烧成一团火,光芒万丈,熠熠生辉,照耀古今。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而刘禹锡不仅要大声歌唱,还要唱得尽情、尽兴,与古今知音共赏。

他立于山水之间,已达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心中有丘壑,思想越古今,慨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他走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之上,却能活在当下,直面惨淡的前程,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他步入人生的下半场,却豪情壮志不减当年。

成长都是经历,磨难都是礼物,老夫也要聊发少年意气,君请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身浩然气,满腹豪壮风。

刘禹锡的人生辞典里没有害怕,没有躲避,只有勇往直前和豪放乐观。

他用铮铮的铁骨和不屈的灵魂,在中华史册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印记。

无论何时,归来,仍是豪气少年。

作者

幕灯·碧琉璃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13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