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豪放派大家,化软笔为利刃,

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提到辛弃疾,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都是那个即便喝醉了酒也在舞弄宝剑、纵然是在梦中也在上阵杀敌的、豪放不羁的宋代词人。而这个名字之所以为后人所知晓,也正是因为他身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留下了无数壮阔词句和诗篇。然而,其实辛弃疾内心并不愿如此闻名于世。或者说,这个“豪放派词人代表”的称号,是他在被逼无奈之下才造就的。先是英勇将士,再是侠义文人自古以来,乱世多侠客,而辛弃疾便是如此。生逢乱世,辛弃疾自出生以来便背负上了家仇国恨,自小便想着磨练武艺起兵抗金。于是,戎马、战枪、舞刀、弄剑,这些都成了辛弃疾童年最为深刻的回忆。单枪匹马斩杀地方将领,直入敌营活捉叛徒回朝,这些在当时流传甚广的佳话都是属于辛弃疾的光荣战绩,连皇帝都为此连连赞叹,重用辛弃疾。十步便能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剑术固然高强,可倘若将其与辛弃疾放在一起搏斗,能够站立到最后的,想必一定是辛弃疾。可纵然辛弃疾是如此的勇猛异常,也无法挽回南宋“君臣腐败、偏安一隅”的事实,无法阻挡朝代更替的大势所趋。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南宋朝廷内外从上至下软弱无能,只想着安身立命一味求和,面对劲敌畏畏缩缩,甚至将辛弃疾这类勇将一并削官,放他们回家养老,转过头来只知对金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言。空有满腔热血,无奈只得挥毫“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个生来心中就燃烧着复国仇恨、满心只想着上阵杀敌的将士,岂能因为一道圣旨,便平息心中火焰?于他而言,除了将武器由宝剑换为软笔,别的,什么都没有改变。尽管宋朝著名词人辈出,尽管柳永、李清照等词作大家都属于婉约派,写尽了点点滴滴、凄凄惨惨的悲欢离合,可我们恣意豪放的辛弃疾却丝毫不畏惧这些,提笔便是一篇篇溢满了豪情壮志的词作。政治、哲理、朋友、爱人、风俗、边关、田园……他的词作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写。而他挥毫作词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写我所想,抒我所怀。当一个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将士,被迫拘禁于家中一方小屋之中;当一个心怀仇恨、满心只有复仇兴邦的志士,被迫夺去了一生所追求的梦想,纠结、痛苦、怨恨、惆怅……各种复杂的情绪刹那间汇聚在辛弃疾一个人的身上,他别无他法,只能选择以手中软笔作为武器。而这,也不仅仅是他假想中上阵杀敌报仇国恨的宝剑,更是他一点点解剖自己内心的利刃。词虽可以言志,难写胸中豪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虽说因为名字相似,世人常将其与霍去病相较(想了解霍去病的读者可以浏览主页另一篇文章),说二者均是满腹豪情、忠心耿耿的侠义之士,但其实辛弃疾却比霍去病更多了几分隐忍和无奈。同样是渴望驰骋疆场,同样是希望为国尽忠,霍去病能够得偿所愿一生戎马,建下“封狼居胥”的伟业,为后人所称颂,可辛弃疾却只能在词中挥洒壮志豪情,即便被后人所传颂的,也是一个他并不想得到的词人之名。辛弃疾词意图毛笔毕竟是毛笔,词作中再是豪言壮语,于辛弃疾来说,也比不上拿起刀枪跨上骏马直奔敌营来得痛快。在后人看来,他可以在各种风格的词作之间做到游刃有余来回切换,几乎是词人当中神一般的人物,可对于辛弃疾自身而言,自己只不过是个壮志难酬的失败者。因此,即便是临死前,他也还在望着北方,口中吐出最后一句话——“杀贼!”,便含恨而终了。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能够留下无数名垂千古的好词佳句便是得偿所愿;可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个被逼上文人之路的文人而言,在历史上留下词作而非战功的痕迹,给他带来的只是悲痛和委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其实当我们由内而外地再次审视辛弃疾的词作,就会发现,他在纸上写下的并不是一个个汉字,而是用自己的热血,一刀一刀刻下了满腔的壮志豪情。我是通俗易懂说文化的小原同学,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1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