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天文言文注解及翻译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名作动,实践)之而后艰,乌(哪里)有不行(做)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打柴)夫之一足(名词动用,走一步);谈沧溟(大海)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很快地看一眼);疏(了解,通晓)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喝)。
[注释]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商於子家贫,无犊(小牛)以耕,乃牵一大豕(shǐ,猪)驾之而东(名作动,向东走)。大豕不肯就(靠近)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责备)之曰:“子过(名词放在谓语的位置作动词,犯过错)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土块)也,蹄之坚能陷淖(nào,污泥)也。豕纵(即使)大,安(怎么)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不)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告诉)子,子乃(竟然)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认为)予颠之倒之,予(我)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怎么)不知服田必以(用)牛,亦犹牧(管理)吾民者必以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不以牛,虽不得田(名作动,耕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回头)谓弟子日:“是(这)盖有激(激愤)者也。”[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第十天文言文短文积累(注释括号前的字)
(三)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chī)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是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曰:“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
[文言知识]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四)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主考官)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第十天诗词积累(前九天诗词背诵篇章默写测试)祖国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名篇佳句。在西北行走,你渴望欣赏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 ”的奇异风光;登临泰山,你更能体会青年杜甫“ , ”的万丈豪情;远眺沧海,你会由衷赞叹曹操笔下“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的宏阔境界。
(1) ,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美源于自然:《诗经》中有“蒹葭苍苍, ”美长驻心间:失意时李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 ”;战乱中杜甫低吟“ ,家书抵万金”。
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经典诗文,陪我们走过四季。春天漫步,“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初夏闲居,“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闲居初夏午睡起》);秋夜望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寒冬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舂谷持作饭, 。?(《十五从军征》)
与古诗文邂逅是一场美丽的遇见。“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让我们遇见乡村春夜的静谧;“ ,江春入旧年”让我们遇见时序交替的神秘;“蒹葭萋萋, ”让我们遇见芦苇与思念的美好相依。
,闻道龙标过五溪。
结庐在人境, 。
,悠然见南山
庭中有奇树, 。
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一日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