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一生豪情,骆宾王生死之谜,他究竟逃亡何处?终老何地?
杨炯排在初唐四杰的第二位,他对于这个排名很是不服,于是就牢骚满腹地到处宣讲他内心的不平。而七岁就写出了那首著名的《咏鹅》诗的骆宾王对末尾的名次却满不在乎。
纵观骆宾王的一生,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骆宾王的志趣或许根本不在诗词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聪颖早慧。他的那首《咏鹅》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鹅的动态以及鹅在水中游的美丽色彩。
骆宾王在艰难困顿之中度过了他的早年时光。到了而立之年,恰逢各王府正在广泛招揽人才,骆宾王就慕名来到了道王李元庆的府上。道王一听大名鼎鼎的骆宾王来了,就想借机让他吹捧一下自己,以此让别人知道他才高八斗、文武双全。骆宾王是个耿直至极的人,他果断拒绝了道王的要求,顺便也把自己的门路给堵死了。
这件事使骆宾王发现自己找的不是个明事理的主儿,于是一怒之下去了西域的战场。在战场上,骆宾王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他写的宣战书壮志豪情,不仅从心理上摧毁了对方的士气,也激发了己方的斗志,对于战斗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场凯旋归来,骆宾王也有了做官的资本,他终于做到了侍御史的位置,这个官职的任务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虽然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位有着不少功绩的皇帝,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在骆宾王看来就是干涉朝政。在有着强烈忠君思想的骆宾王眼里,不亚于一位不安于室、狠毒的人。
面对此情此景,骆宾王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对武则天的不满。看着他的上书中越来越多地对自己的嘲讽和不敬,武则天终于忍无可忍,把他贬到浙江的一个小县城做县丞。而骆宾王呢,则是直接辞官周游各地去了。
武则天把持朝政久了,渐渐感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把当时的中宗废掉了,自己改了国号,做起了皇帝。李家的天下竟然改姓了武,许多人不乐意了,这其中包含了骆宾王在内。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高高举起了讨伐武则天的大旗,骆宾王第一个赞成,并且他的特长又用到了实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挥而就。这篇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把武则天骂得是淋漓尽致,一瞬间在整个长安城传播开来,传来传去就穿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一边听着侍从给她念的檄文,一边感叹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宰相竟然没有把他招到朝廷来。由此可见,武则天还是爱惜人才的,这篇檄文她知道了内容,也知道了人家怎么骂的她,居然没有降罪于骆宾王也是奇迹,从这件事情也足以说明她的英明与大度。武则天能够当上皇帝、并且当得风生水起与她的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
徐敬业这个人做事倒是很敬业,但是谋略又好像是相当的不专业。写写檄文也就算了,说到底毕竟那是人家皇帝家里的私事,无论谁当皇帝都没有出了那一家人。千不该万不该的是他居然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而骆宾王又一次怒发冲冠,欣然前往。反叛的阵仗和影响力显然不如讨伐的声势浩大,很快他们便在扬州吃了大败仗,徐敬业和骆宾王也因此被杀掉了!
这个结论是《资治通鉴》给的。不知道是因为骆宾王才华太出众了,还是因为他写的那篇檄文打动了太多人的心,总之,这个结果在《新唐书》中传说的是另一个版本——骆宾王不知所踪。
相信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太平广记》的记载;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被贬诗人宋之问到灵隐寺游览。诗人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着作诗以示纪念,宋之问当然也不能免俗。但是很搞笑的是,他的诗只开了一个头便卡壳了。正当他在苦思冥想的时候,寺里的一位看起来年纪很老的和尚给他续上了两句,正是有了和尚大气磅礴的续诗,宋之问才算把自己的诗完成,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宋之问的诗——《灵隐寺》。
原来,当年骆宾王与徐敬业兵败以后,便利用机会潜逃。从此过上了落发为僧、隐姓埋名、游山玩水的生活。假如这个故事是真的话,多年不理世事的骆宾王如果知道对方是宋之问,他会不会接着吟上那两句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