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终以诗人之身,成就了军功报国的理想

在最近热播的《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为高适所写的诗来形容他最为贴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高适,字达夫,是渤海蓨(tiáo)人,渤海蓨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景县。其祖父高偘(kǎn)是高宗时名将,曾擒突厥车鼻可汗,攻高句丽,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辽东道、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户。父亲高崇文曾任过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败下来。高适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还不是说想做官,是真的对国家、对人民有一份关心。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只能长期寓居于梁、宋地区(今河南省商丘市),以耕钓为生。“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继续着困顿的生活。不过科举失利并没有磨灭掉高适的志气,他一边继续埋头读书,一边交游,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公元年,当时唐朝的北方有契丹、奚这些外族,联合突厥来攻打唐朝。所以高适就到幽冀,也就是河北一带去从军。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诗句,表明自己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报国从军的梦想,高适投奔朔方节度副使信安王李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中谋得一官半职,但始终未能如愿。面对军中的黑暗、上位者的昏庸,高适无从干预,更无力改变,最后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高适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赴长安应试,又名落孙山,在京城盘桓三年后落魄还家,借酒消愁、隐遁山林便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公元年,大唐天宝三载,命运将三个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43岁的李白,差不多同岁的高适,和32岁的杜甫。与杜甫相比,高适与李白年龄相仿,性情相投,都喜欢舞文弄剑,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三位大诗人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一起作诗,一起吟诗,一起打猎,一起梁园访古,一起纵酒高歌,一起郁郁不得志,食则同羹,寝则同席。杜甫日后作《遣怀》一诗回忆往事: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虽然天各一方,但三人间有书信往来,交流诗文,互相激励。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把酒言欢的雕塑

天宝六年(年),李林甫担任主考官。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结果参加考试的举子倒是不少,最终没有一个被录取。其中,高适再一次不被命运眷顾。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生挫折,让高适相当郁闷,“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此时只有诗能让他抒发这种不遇的悲慨,发泄这种愤懑的情绪。但他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反而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悲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在《别董大二首》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董庭兰,告诉他不要失去信心。

天宝八载(年)春,高适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举荐高适为有道科,三伏至长安,授封丘尉。这一年,他已年近半百。高适一生抱着“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理想。虽然千辛万苦,得来了官职,高适就觉得很没劲,“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不仅地方小、事小,官职只有九品,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终,3年后,高适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

高适很快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哥舒翰。当年秋冬,高适随哥舒翰一路向西,到河西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天宝十二载(),哥舒翰率大军从吐蕃手里收复九曲(今青海、甘肃相邻处),被唐玄宗封为西平郡王,高适写下《九曲词三首》为之庆贺: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从中可以看出高适那种向往战功的慷慨豪情。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讨伐叛军,同时命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然而宰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让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被逼无奈,“恸哭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变节投敌。潼关沦陷,逼近首都。皇帝唐玄宗带领着一些心腹仓皇西奔,在马嵬坡与太子李亨分兵。高适自骆谷一路西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河池郡,谒见了当时的唐玄宗皇帝。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忧虑,直言朝廷军政腐败,呼吁皇帝采取更加果断有力的措施,振兴国家,重振雄风。唐玄宗非常认同他的说法,于八月擢谏议大夫。

马嵬事变后,国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和“太上皇的朝廷”。两个朝廷看上去职责分明,而事实上都在为夺取权力暗暗努力。在没有收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前,玄宗发布一道命令,让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别统帅军队,从不同路线发兵收复失地。得知李亨继位的消息后,他也并没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几个儿子互相牵制。高适劝谏:“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天宝十五年(年),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叛乱,图谋割据东南。当时玄宗已退位,新上任的唐肃宗李亨听说了高适的劝谏,便召他谋划如何处理这个烂摊子。

命运不同的是,安史之乱中李白参与的永王的军队,在李白替李璘写的一系列诗中,他乐观地赞颂永王部队的整齐与未来战斗的勇猛,期待着在平叛战争中建功立业。永王起兵4个月,李璘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浔阳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自己的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了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然而,高适没有回。他对李白的沉默,更多的是源于政治因素。说起来李白虽然经历过几年的宫廷生活,但他的官场经验相当苍白,政治敏感性更是极为迟钝,当高适以统帅的高位讨伐永王李璘时,李白实际也成了他的对手和敌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也不敢因私情救李白出狱,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决定的。

影视剧中的李白

我们不必过于苛责高适,毕竟反叛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可宽赦的大罪,越是在反叛方地位重要,平叛后就越会受到严惩。这种时候,如果身为朝廷平叛军统帅的高适出面为李白奔走,只能使矛盾的焦点和朝廷的注意力集中在李白身上,反而会导致李白遭受更大的灾难。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被认为是讽刺高适所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

杜甫保持了对高适的友谊,除了感激他当刺史时的救济外,对他后来的无视,杜甫也没有过怨言。他更加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上元二年()正月初七,高适给成都草堂寄去了一首诗,怀乡思友感时忧国: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广德元年(年)二月,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他的任命是对他勇猛善战的表彰,也是对他忠诚于国家的肯定。同年夏,西川局势急转直下,高适决定专驻剑南西川节度辖区,以稳定局势,东川则由梓州刺史张彝充任留后。秋冬之际,高适开始着手练兵备战,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他不断加强自己和部队的实力。

永泰元年(年),高适病逝。他的诗作,集成《高常侍集》,流传于世。高适在仕宦上相当得意。从他的诗歌、传记来看,高适是一个有政治理想、有谋略的人。高适一生抱着“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理想,终以诗人之身,成就了军功报国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tz/1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