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年2月12日至年),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一同被称为“李杜”。他的诗歌作品凝聚了对人民苦难和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展现出他豪情壮志的一面。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诗歌影响力,改善天下民生。在他的诗中,既有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也有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同时他还表达了他自身独立不羁的个性。杜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有着许多坎坷和辗转。他年轻时曾游历吴越和齐赵,然而在洛阳科举考试中却屡次落榜。这是他第一次直面现实的残酷,也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在后来的长安科举考试中,杜甫再次落榜,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向皇帝献赋和向贵人献礼。然而,他在官场中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这一切让杜甫对现实的冷酷和不公感到愤怒,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整个唐朝陷入动荡不安的局势。潼关失守后,杜甫辗转多地,领略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年,杜甫辞官入川,虽然远离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他仍然以国事为忧,关心着苍生疾苦。他在川上生活期间,创作了众多名篇,如《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这些作品中,他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民的命运。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他的诗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把火炬,激励着他们勇敢面对困境。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感受。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贵族的痛斥,也有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他用真挚的情感以及犀利的笔触,将社会的黑暗一一揭示,呼吁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他的《户部卢员外》揭示了官僚腐败现象,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了人们在战乱中的困苦和流离失所,他的《八月十五夜月升明》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