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与血是同源头的,由阳加于阴,气化而成。
因此,汗就是心分泌出来的东西,所以可不能一味追求大汗淋漓。正常出汗是排外邪,还能起到散热、调节体温的作用,可疏通毛孔、滋润皮肤。
汗液是我们身体的恒温器,每天伴随着人们,在夏天,随着温度越来越高,人们更容易出汗。通过蒸发汗液,身体可以缓慢地将温度降至正常水平,但是出汗过多,就要提高警惕了。
01先来了解一下出汗的好处
1.排毒养颜
汗液属于人体的代谢产物,适量的运动使毛孔开放,促进人体排汗,帮助清洁毛孔,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因此通过运动出汗,可以提高身体循环、代谢功能,使人的精力更加旺盛,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另外,还能防止毒素堵塞毛孔,避免毛囊炎等皮肤问题的发生,达到排毒养颜的目的。
2.增强免疫力
据有效研究表明,我们体内的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能有效的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人们每天坚持运动,至少半个小时,待到身体微微出汗,长期坚持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它能有效地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抗菌抗病毒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坚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流些汗出来。
3.保护骨骼
很多老年人都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因为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无法排出大量的汗。体内的钙质,会随着人的尿液流出导致骨质疏松。
而出汗能够排出体内的无机盐类,并保留人体骨骼内的钙质,所以多出汗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4.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出汗实际上有助于抵抗结核病菌和其他危险的病原体,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它能进入细菌的细胞膜,对其进行分解。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面表明,皮离蛋白能够非常有效地对抗结核病菌和其他细菌。这种天然物质比抗生素更为有效,皮离蛋白这种天然的抗生素,在微酸性的汗液中能够自然的被激活。
02夏天出汗多,是身体“排毒”还是“体虚”?6种出汗或提示体虚
1.自汗
在白天温度正常正常的情况下,也没有运动和劳动,却仍然有出汗表现,这就是非正常出汗,也称为“自汗”。
自汗通常是因为肺气虚弱,卫阳不固和津液外泄所引起的。往往伴有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和胸闷气短等,常见于甲亢和佝偻病患者。
2.手脚心出汗多
一般是体弱者,无法承受高消耗量的运动或活动时,长时间的运动身体超负荷,出汗就会比较频繁。这时候汗液主要集中在手脚部位。建议用玉屏风益气,固表,止汗。
3.盗汗
盗汗意思就是只在晚上睡觉时会出汗,等白天醒来出汗就会停止。在中医理论中,盗汗的原因大都是因为阴虚。
阴虚会扰乱体内阴阳平衡,此时对于肾虚的人来说,身体会更加容易出现盗汗的情况。
4.睡觉经常出汗
半夜被热醒,汗流浃背,除了开空调才能继续睡,否则想睡也睡不着。并且只是睡觉时候出汗,醒了就不出汗了,主要因为阴虚火旺。
因为平时熬夜多,又喜欢吃辣,一不小心就伤了阴,平时自己可以煮乌梅红枣甘草汤喝。在选材料时候要注意,选择品质好的,关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东西,可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5.绝汗
绝汗也就是大汗淋漓,难以止汗,往往伴有呼吸急促、脉搏比较微弱和四肢发冷等,常见于病情危重者,比如虚脱和心力衰竭等,由于正气衰弱和阳气不足,从而导致绝汗。
6.前胸后背无故出汗
夏天气温不高,平时也不怎么运动的人,经常有前胸后背出汗的情况。在运动后出汗量更多,这样的人往往还有肢体乏力、精神不振、怕风怕冷的特点。
中医认为,这种出汗多半是因为胃气虚弱、体表不固,也属于气虚的表现。
03体虚的人应该如何调理?
1.饮食调理
发现自己有体虚的情况,此时可以进补应多吃鱼、虾、牡蛎等食物。主要是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牛磺酸、精氨酸和锌,能够为身体补充需要的营养物质。
此时,还可以多吃一点偏于温热性,非常能够温补肾阳的食物,适能够提高抵抗力。
2.改善睡眠,保证休息
体质虚弱的人群常感到身体疲惫、乏力,即使没有进行强度较高的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也会时常感觉非常劳累。
针对这种情况,更应该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以免加重疲惫、乏力的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运动治疗
体质虚弱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重视运动,运动有助于生发阳气,调节体质,对于缓解多种不适具有十分好的效果。
但是运动治疗,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的使用的。如果患者的身体不适比较严重,则应该以慢运动为主。
04延伸:适合体虚者喝的2款茶
黄芪茶
黄芪具有很好的补气升阳和养血止汗的作用,对于一些气虚体质患者经常出现的疲倦、盗汗,还有倦怠的情况,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适合气色不好、或者是气短无力的患者服用。
黑茶
黑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多种矿物质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所以说,平时生活中,科学的服用黑茶能够很好的增强新陈代谢,这样体质也会越来越好。黑茶性温热,所以非常的适合气虚体质患者服用。
中医方面认为,气虚还应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而且要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这样身体才会越来越好,黑茶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爱乐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