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妈妈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很多孩子都进入了假期。
但今年的寒假与以往不同,疫情原因,孩子们没办法跟父母出去涨见识了。
孩子们居家,我必不可少的,就是搜罗一些优质的纪录片给她们看。
一是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的世界,二来,孩子们可以通过纪录片,深入的吸收到某个领域的知识,增长见识。
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纪录片,豆瓣评分8.6,看过后感觉也非常不错,拿来分享给大家。
这部纪录片叫《中国》,也叫《中国第一季》共12集,讲述从春秋到盛唐的文化、历史。
回望历史,人类文明的推动,总少不了一些关键的人和事。
这部纪录片,就从这些关键人物入手,通过讲故事,来说历史进程。
就像看电影电视剧一样,有情节有人物,流畅、有趣,又特别贴合孩子们的胃口。
都说「学史以明智」,历史不但是一部国家的百科全书,更是孩子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参照。
孩子们每两天看上一集,不但能开阔眼界,对国家的历史了熟于心,还能学到很多课本上难以涉及的处世道理。
儒家创始人
孔子多艰的一生
整部纪录片,以历史的进程为时间轴,从春秋时代讲起。
说到春秋时代,就不得不提到孔子。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低,都能得到老师的教导。
却不知道,孔子为了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一生经历了多少坎坷。
孔子所生的年代是周朝,周朝早有一套完备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
朝贡、祭祀、丧葬、婚娶,都有规范的仪制。
但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周朝社会这种安定有序的生活,开始松弛荒疏。
孔子考察社会后,想要用自己「礼」与「仁」的思想,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
在推广自己思想的14年里,孔子和弟子颠沛流离,受尽了磨难:
在卫国,因为有人在国君面前说坏话,孔子和弟子只待了十个月便匆匆离去。
在去往陈国的路上,孔子被匡地的人误认为仇人,被关进了监狱。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砍伐大树,加害在树下研习礼仪的孔子和弟子。
在郑国,孔子和弟子走散,被形容为「丧家之犬」。
最严重的一次是,陈、蔡两国为了阻止孔子为别国主政,把他围堵在荒野之中。
孔子和弟子们行动受阻,食物不足,性命攸关,直到7天后子贡带着兵马来救。
一路上,他们有迷路、人乏马困的时候。
也有被盗贼抢走车辆、食物的时候。
还有被人侮辱、嘲笑的时候,可再多的磨难,也没动摇孔子的初心。
他屡败屡战,却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
两千多年前,社会经济、文明都没那么发达,连孔子自己也想不到,坚持自己治国理世的思想,其实是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最终,孔子的坚持,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华子孙。
历史之所以称为历史,就是因为,它讲述的不是一件两件的小事。
这种站在局外,用快进的俯视视角看待人物的方式,能让孩子们感受到: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潮也有低谷,有一时得志,更有持续的失意。
平凡和坚守,才是人生常态。
而一时的失意和挫折,放在冗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不起眼的一粒小灰,没那么重要。
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
怀抱着希望与理想,凄苦的行程也就不乏浪漫色彩。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样的人生格局,尽人事知天命的处世态度,才是孩子们最该学到的吧。
汉武帝刘彻
有勇更有谋
实现国家大一统
很多孩子学历史,往往是记住表面的知识,并不明白某件事对于历史的意义。
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每个人学历史必记的知识点,可其中深层的含义,还要从纪录片第五集的《天下》说起。
汉武帝刘彻16岁时,他的父亲汉景帝去世。
可当上皇帝的刘彻,并不能按自己的心思来治理国家。
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实际政权,并只想让他尊崇「黄老之学」,安安稳稳守住祖辈打下的江山。
让汉武帝下决心改变旧制的导火索是:
控制他的窦太后去世后,堂叔刘安却又跳出来,企图像窦太后那样管制他。
堂叔刘安,是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王。
不仅拥有军事力量,还是黄老学派的领袖,他广聚门客,纵论天下,有着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刘彻意识到,他的权力,一直备受威胁。
而想要结束诸侯分封制,最重要的,不是滥施权利,而要收服人心,实现观念上的认同。
这才有了后来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刘彻以孔子写的《六经》为人才选拔标准,慢慢实现了社会思想风气的统一,最终巩固了皇权,实现了国家权利和领土的真正统一。
亲情与自我、思想和权利、杀戮与隐忍,这些古代统治者教给孩子们的,可不仅仅是几个历史知识点。
就像纪录片中对汉武帝刘彻的描述:
他从不轻易表达态度,不表达,并不代表没有态度。
他只有一个人,永远就他自己一个人,但,那是他想要的。
治国和立世,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可这些成大事的人,会启迪孩子们思考:
我是谁,我在哪里,终其一生,我追求的又是什么?
看似无用的「哲理」,却又是孩子跟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根茎,让孩子们以不同的生命状态,去完成这短暂的一生。
孝文帝拓跋宏
方向正确
走得慢也好过原地不动
《中国》纪录片的官方发布曾说:
他们的创作理念是「从大脉络看大逻辑,以大写意绘大趋势」。
这样的理念,决定了纪录片,对那些大开拓、大转折的人物事件,有特别浓墨重彩的渲染。
就像第8集《融合》讲述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作为一个鲜卑族青年,拓跋宏自幼丧母。
他继位后,逐渐意识到,国家想要稳固江山,开疆辟土,就要打破传统的鲜卑旧制,将汉化发扬光大。
可这样的想法,跟鲜卑贵族的利益有着巨大的冲突。
拓跋宏从自己做起,主动发起变革——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任用汉族人做官员,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姻,甚至不惜迁都洛阳,赐死造反复辟的儿子。
终年33岁的他,虽然没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愿望,但却为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先河。
整集纪录片,以故事为主,从拓跋宏自幼丧母,婉婉道来。
讲到他「以伐齐之名迁都南下」时,节奏又非常牵动人心。
再大的阻力,再难的过程,哪怕走的慢,也好过原地不动。
纪录片中也说:
拓跋宏留下的火种,将在数十年后,照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之局,成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铺陈和奠基。
历史上,拓跋宏的功绩,没有那么浓重,但影响却异常深远,他也因此被后人深深铭记。
他们教会孩子:
只要方向正确,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重要的,不是不做,而是要学会坚守。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最具有冲击力的是,这部《中国》纪录片,感官上给人的磅礴大气。
它处处散发着中国古风的魅力,深邃精悍,惊艳的画面,比看电影还过瘾:
不同朝代的画面,色调也有区别。
先秦时期,色调要暗上许多,映衬了当时文明的进程,还没有那么丰富。
到盛唐时期,整个色调,都变得温暖欢快,孩子们从画面中就能感受到文明的变迁。
细节也是极为丰富:
盛唐时期,人们接人待物,脸上微妙复杂的表情,清晰可见。
纪录片中,逼真的展示了很多朝代的衣饰、礼仪,及习俗。
精妙的细节,稳稳的托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这个不朽的故事。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就是一种十足美的享受。
12集纪录片,还讲到了朝气勃发的百家争鸣时代、班超出使西域、关陇集团的形成、大唐盛世的繁荣气象等。
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让孩子意识到,作为中国人,自己身上传承着大国久远的血脉。
余光中曾说:
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从小给孩子看这么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能丰富他们的审美,激发他们的生命力。
你无法想到,浩瀚历史长河里,也许某个人,某件事,就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
这个假期,不妨利用难得的空闲,陪孩子一起观史吧。
相信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也欢迎大家留言,把自己看过的好的纪录片,或观看感受分享出来。
树妈说:
观看链接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大家可以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