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打孩子是一种病,得治

白癜风土方法 http://m.39.net/pf/a_4475491.html

妈小咪

文来源

小十点(ID:sdikid)

前段时间,在《做家务的男人》中,魏大勋自曝,小时候经常被爸爸暴打。

节目中,他和爸爸聊天,突然问道:“你记不记得小时候?你打我那时候,让我闭眼睛。”

停顿了一会儿,魏大勋眼眶发红,手比划着说:“咔咔扇,扇完之后,说错没错?没错,咔咔一顿扇!”

他也直言,自己被打的原因,多数是爱玩电脑,不爱学习。

过去这么多年,被爸爸打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心里始终有个结没能打开,总会回忆着:“咔咔按地上,一顿踹!”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手段。

而现代孩子的越来越淘气、越来越难管,让父母常常力不从心,情急之下不是吼就是骂,久而久之,上手就打也是常有的事。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孩子太淘气?多骂几回、多吼几句,总能管点用。

殊不知,这种非打即骂的“快餐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德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父母打孩子”这件事,曾进行过长达50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

体罚,会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风险;

而且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伤害孩子,带来更多问题;

其中包括:反社会行为、具有侵略性、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心理健康问题等。

实际上打骂孩子,只是父母借教育之名,行发泄情绪之实。

棍棒底下无孝子,冷言冷语无亲儿

看过一条新闻:

一个家住合肥的孩子,将34层的啤酒瓶拖到28层,从窗户往下扔,一共15个瓶子。

幸运的是,没有砸到人。

不过,孩子爸爸在得知此事后,将孩子暴打了一顿,用“屁股开花”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看着孩子的屁股上,一道道红色的打痕,既心疼又无奈。

许多网友给这个爸爸点赞,高空抛物这么严重的事儿,不让他疼,怎么可能记得住。

不否认,孩子犯错必须给予处罚,但是让孩子“长记性”,就必须“打一顿”,这样的畸形逻辑,不敢苟同。

被打的孩子,是否真的能记住自己的错,改掉自己的毛病,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打骂就像一对亲兄弟,骂刺激着打,打渗透着骂,身受其害的,是孩子幼小的身体和心灵。

追根溯源,父母为什么会打骂孩子,难道是他们不爱孩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

问题在于,父母不知道如何爱孩子,只知道本能地使用父母的威严和身体的优势去压制孩子。

于是,就出现了打和骂的行为。

简单来说,是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常常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视角,去俯视和控制孩子。

知乎上有个提问: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

高赞答主说:

“从4岁到12岁,平均一个星期挨两顿打。

挨打的原因通常是,上厕所时间长、回家晚了半个小时、见人没有打招呼、考试成绩差、反驳了父亲的观点等等。”

父亲严厉的管教和语言的刺激,他渐渐变得抑郁、焦虑。

成年后的他,尝试过就医、学习心理学,到现在和父亲的关系虽然有些缓和,但依然在心里保留着对父亲的“惩罚”,不再喊他“爸爸”。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中里曾写道: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长期被父母打骂、语言暴力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很难阳光健康的。

没有体会过无条件接纳的爱,没有感受到被理解的尊重,自然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亲近,如何尊重他人,更难去感恩。

尊重,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底气

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自己和父亲的相处,他说: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文章中他还写道:自己喜欢画画,父亲从来不刻意去教,只是父亲画,他看;

自己的字写得不错,父亲给过一些建议,他也乐意接受父亲的帮助,而且受益良多。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7岁时初恋,暑假里,自己在家写情书,父亲非但没阻止,居然在一旁“瞎出主意”。

他说自己和父亲,就像兄弟。

每次读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象着他们父子在一起的场景,那一定是一幅父子平等的和谐图。

父亲从未觉得自己比儿子技高一筹,无论孩子犯错也好,闯祸也罢,亦有些不足和缺点,总是把儿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不苛求,不迫待,就像一个慢慢静待花开的园丁。

人们常说“这孩子太难管了”。

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用力管教的,而是在时间的点滴里慢慢渗透。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表示过:

当你想要判断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时,就想想,多少年后,这种方法是否还有效。

而那些让你感受难受无力的教育方式,也多半是无用的。

很显然,打骂孩子,只能在孩子个体能力不够完备时,暂时起到作用;

待他们长大成人后,童年时挨过的打和骂,将会成为他们与父母、与亲近的人、与社会的隔膜。

事实上,但凡牵扯到“管教”,也必然会有矛盾和隔阂。

而所有的“管教”,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自立的个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自立的个体需要具备的素质是: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想要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无论对错与否、优劣几何,不批评、也不表扬,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

被尊重的孩子,才懂得尊重他人。

打是艺术,骂有方法

在崇尚自由、平等、尊重的时代,许多父母已然清楚,打孩子不对、打孩子不可取,可是孩子难管是事实,该怎么办呢?

其实,教育孩子从来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每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养、孩子的性格,各有各的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样。

不可否认,父母过激的情绪,偶尔对孩子“动武”,是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再加上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益处。

但“打孩子”是下下策,不能经常用。

李子勋老师也提醒父母:

本身就与孩子关系很差时,千万不要打孩子,只会越打越疏远,孩子越来越叛逆;

当孩子受到挫折和委屈时,也不要打孩子,让孩子雪上加霜;

过于内向的孩子,越打越让他失去自我;

属于孩子自己的事,也没必要打他;

在青春期前后的女孩不能打;

最后,打完孩子,就不要再逼孩子做检讨了,这样只会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比起打孩子,生活中使用不当语言,对孩子进行伤害的教育,显得更为普遍。

所以说,父母更应该学会“骂孩子”的艺术。

上个月,在武汉地铁站内,一个妈妈带孩子等地铁,孩子不小心把水洒在站台上,妈妈担心乘客滑倒,两次拿出纸巾擦起。

比起生气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妈妈的这个动作,更容易让孩子学会,下次一定要拿稳水杯,犯错后该如何处理。

也有妈妈在发现孩子顽皮,在电梯里撒尿,带孩子一起向业主们认错,和孩子一起主动给电梯打扫卫生。

只有不好的教育方式,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真的是这样。

孩子并不是不听话,只要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积极的榜样,这样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为你好,才打你。”

“为你好,才骂你。”

许多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却不懂爱的真谛。

错误的爱,比不爱给予的伤害更大,需要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打孩子”,的确可以起到一时的作用,也让父母的情绪得到了发泄,但是在孩子心里留下的伤痕,什么时候才能痊愈却是难以预料的。

教育孩子,是每代人后半生的必修课,能否“应试过关”,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浇灌和学习。

想要养育出阳光灿烂、积极健康的孩子,只有一步步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从中找到利已也利孩子的教育方法。

聪明的父母,不会急于求成,而是润物无声。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作者-

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您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fenq.com/glbss/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