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干燥,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秋天为什么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1.秋天天气昼夜温差大,人体内部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
2、秋天气温变化快,万物生机萌发,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
3、不按常理出牌的古怪天气,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
4、秋天蔬菜、水果品种较少,容易缺乏营养。
5、公共场合聚集人员容易导致病原菌的相互传播。
6、人体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下降。秋季气候干燥,人体缺水,呼吸道粘膜失去滋润,粘膜细胞脱落,屏障作用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3)让幼儿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4)注意通风,居家和教室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患此病。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疱疹性咽颊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传播途径:
1、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以粪-口或肠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疱疹性咽峡炎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传播形式呈散发或流行。
2、疱疹性咽峡炎还会以呼吸道进行传播。每年夏秋季节高发,因为夏秋季节气温高、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呼吸道而引发疾病,且多发在3-5岁的幼儿。
3、疱疹性咽峡炎还会通过虫媒传播。
4、如果大人身上携带致病病毒,通过亲吻孩子确实有可能造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该病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
3、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软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4、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
5、保持肠胃通畅。平时多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
6、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病后1—2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心和脚心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预防措施:(1)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2)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3)尽量少让幼儿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4)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药治疗,多数患儿约一周会自然止泻。当严重呕吐腹泻时如果补液不及时,很快出现脱水,其后果就比较严重。腹泻是因为胃肠道功能不好,跟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建议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促进营养吸收。
易感人群:
6个月~3岁的婴幼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3岁以上的儿童,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秋季腹泻,即使患病,病情也会轻很多,病程短。主要症状:
秋季腹泻的主要特征:先吐后泻,伴发烧,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程有自限性,即使用药也不能显著改变病程,症状表现:
(1)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半数患儿还会发热(常见于病程初期),一般为低热,很少高热。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大于3次就应考虑秋季腹泻,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粘液或脓血,无腥臭味。 (3)半数患儿会出现呕吐。呕吐症状多数发生在病程初期,一般不超过3天。 (4)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5)病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5-7天,营养不良、佝偻病和体弱者,腹泻的时间可能更长。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少吃富有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B,改善胃肠功能。 (3)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4)及早治疗的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微量元素缺乏、铅中毒等慢性疾病。 (5)避免腹部着凉。不要让腹部着凉,腹部着凉很容易导致腹泻。晚上睡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着凉。睡觉应该保持腹部温度,给腹部盖上被子,避免着凉导致腹泻。 (6)保持空气新鲜切莫因为天气转冷,怕宝宝受凉而紧闭门窗。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能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7)不要嚼饭给宝宝吃,千万不要给宝宝嚼饭,这可能导致婴儿腹泻。有的妈妈怕烫着孩子,喜欢用舌尖舔一舔,试试温度,这是不好的习惯。成人口腔内的正常细菌对宝宝来说可能就是致病菌。 (8)主动防疫:必要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以防该病的发生。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毒,并不是一种新型病毒。感染后48小时内,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冬季又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也被称为“冬季呕吐病”。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与病人接触,或是接触到被病人用过的东西,病人排出的排泄物、呕吐物、唾液等等来传播。接触到这些东西都可能被感染上诺如病毒而发病。
主要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和水样腹泻;
2、可伴有发烧、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
3、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其中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一般潜伏期为12到48小时,病程为2到3天,但高龄人群和伴有基础性疾病患者恢复较慢。
预防措施:
(1)注意洗手卫生,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3)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接触后48小时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