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发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日,晚八时,和几位一起毕业的同学,从呼和浩特坐上火车,经过集宁中转北上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站,接着转乘汽车到锡林浩特,等待工作分配。火车在急速前进,我坐在车厢中心情难以平静。离别时母亲流泪的一幕在脑海中一直浮现......那天晚七点天已经全黑下来,母亲瘦弱的身体偎依在火炉旁,低垂着头,手在无目的地拨弄着火炉旁的炭灰,没说一句话,满脸是泪。妈妈在哭泣,她的儿子虽然二十多岁了,大学毕业,但在母亲的心中他仍是个孩子,母亲担心儿子远走,思恋着儿子。我强忍着泪水,推开房门,和送我上火车站的妹妹消失在夜色中。这时我才让泪水无声的流淌。那时能找个地方放声大哭一次该是多痛快的事。母亲,一个残废的老人,还有一个十一岁的妹妹,多需要我去照顾啊。可我做不到。我们毕业分配的方向是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必须服从毕业分配。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幼小的妹妹肩上。火车在飞奔,我的泪在流淌。思绪回到童年,我出生在赤峰市林西县一个小山村。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年入党,解放后调到第三工程局,桥梁工程队任队长,修筑集宁至二连的铁路桥梁。他们的标准建筑物就是集宁北的霸王河大桥,冬季天寒地冻,没有好的防冷设备,医疗条件差,父亲患了肺炎仍坚持工作,几年后发展成慢性肺气肿,肺心病,于医院。母亲解放前家境贫穷,营养不良,患骨软化症脊椎变形致残。面对残疾的母亲和幼小的妹妹,我怎能放心的离开她们远走呢。母亲在哭泣,我的心在淌血。
记得我五岁时有一食指甲沟发炎,当地人称“转指”,疼痛难忍,有一位蒙古老婆婆给我外敷蒙药,几天后又来我家,趁我不注意突然用竹签刺破脓包,之后很快就痊愈了。幼小的我,从心里感激和敬佩这个蒙医婆婆。从此暗下决心:自己长大后也当一个治病的好医生。从小有志,自觉可贵。高中毕业,我报考大学唯一的志愿就是内蒙古医学院。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当一名医生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在姐姐和远在长沙的叔叔帮助下,我顺利的读完医学院的全部课程。在校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入了党。一路求学,倍感顺畅。此时,我就要成为一名医生了,去实现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誓言,高尚的职业,要一生守望。透过车窗远远望去,那万家灯火,闪闪发光。火车在飞奔,我的思绪又回到母亲身边,父亲在时,虽然家境不够富裕,但我们是幸福的,父亲离去十年了,我们艰难地过来了。我不由得自言自语:妈妈,妹妹,我下个月就有工资了,以前的穷日子就要过去了。想到此,心里多了些宽慰和兴奋。
二、报到
我们在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站下车,第二天乘汽车向锡林浩特进发。中途在东苏旗住了一夜。当天下午,医院工作的二位高年级师兄,看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增强了我今后工作的信心。到了锡林浩特盟人事处大中专学生分配办公室,一位主任接见了我,他看过我的档案说:“予备党员,政治条件好,去乌拉盖垦区五七干校五分校吧,那里是最北部边疆,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又说:“虽然远点,但将来那里有大发展,正是你们年轻人大有作为的地方”。我接受了分配,看到离报到日期还有好几天时间,决定在这里再住上几天,看看北国边陲小镇的全貌,领略一下北疆的寒风。第三天我在街上偶然遇见了那位主任,见我很热情,有点惊诧地说:“你怎么还没去?那里来电话了,病人很多让你尽快去报到呢。”我有点内疚了,不应该在这里逗留而影响工作。他看′见我沉思又说:“去吧,等到春暖花开时,你看看那青翠的草原,流淌着漫无边际的生命,驼铃声迎着牧歌,缭绕在草原的空际,疾扬的马蹄,踏出了游牧民族的朴实与豪情......你为他们治病真是快事”。最后还加了一句:“去吧!”他这诗一般的语言让我惊叹不已。这人太有才了。但我从他的眼神中似乎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第二天,我坐上北去的汽车奔向乌拉盖。五七干校一位叫德力格尔的秘书接待了我。当我询问是否给锡盟打电话时他笑了笑说:这里与盟里没有直通电话。这时我才明白那个主任的眼神里的内容。三天后通知我去哈拉盖图牧场工作,于是,开始了我的从医里程。
三、哈拉盖图牧场卫生所的艰苦实践
我是哈拉盖图牧场卫生所的第四个工作人员,原有三人分别是:医生李中书是内蒙古医学院59级学生,我的师兄。当时因被怀疑**党已审查隔离。另一位张医生是本场工人后来学医的。还有一位姓孟的女同志,负责取药兼打针消毒工作,听说是来帮忙的。卫生所二间土房,七,八十平米,里外间。这个场有职工和家属一千多人,这个季节天寒地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特别多,而肺炎的患儿多伴有缺钙症,因而在治疗肺炎时多加用钙片和维生素D。新来的我和大家忙忙碌碌,开始了真正的从医实践。
1、第一次深夜出诊
一天深夜,我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位工人的小孩病重,要求出诊。我急忙穿好衣服,背上药箱,出了房门。那天夜里寒风刺骨,雪花纷纷扬扬。我顶着雪花,迎着寒风直奔他家。见到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妈妈怀中喘息。见此状况,我想起在毕业前的临床实习中,老师曾提示我们:“你们毕业后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很可能独自面对重症患者,所以要熟练掌握小儿肺炎,佝偻病,小儿消化不良等常见儿科病。”我们学到的知识较扎实,到这里真的用上了。我立即查视患儿,并判断孩子得的竟是肺炎。我一直忙到天亮,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了。
2、第一次骑马到蒙古包出诊过夜
一天下午3点钟左右,一个牧民骑着马又挎着一匹马来请医生出诊。有一位蒙古孕妇要生小孩,需到蒙古包的家中出诊。那天很冷,我穿着皮大衣,头带皮帽,脚上穿着毡圪垯,双手带着羊皮手套,骑上牧民挎来的马出诊了。第一次骑马,有些不安,好在那位牧民挎着我的马缰绳。不知走了多长时间,那个年代我是没钱买手表的,直到晚上掌灯后才到达蒙古包。我先给孕妇体查:胎位正,胎儿头位已入盆,胎心正常,宫缩还不规律.....。直到后半夜我顺利的接生了第一个蒙古包牧民的男婴。牧民家人非常高兴,开始安排我休息。有一位叫彭斯格的牧民当翻译。我睡在蒙古包正中央,这是最高礼仪的位置。并按照牧民的防寒睡觉方式“穿戴行头”学习特殊的落卧动作。我先穿上一件大得勒(带大襟的羊皮大衣),牧民教我系上腋下大襟的扣子,再双手褪出袖子,先跪下再趴下,然后翻身,这样形成连铺带盖式。最后再盖上皮被,脚上仍然穿着毡圪垯,头带皮帽。虽然很严实,但蒙古包的炉子一旦熄灭,冷风袭人,那些羊皮武装都显得没有什么保暖功效。真是漫漫冬夜长,烈烈北风凉啊。劳累了一天我渐渐地入睡了。如果中间去一次厕所回来后就无法再入睡了。这是我第一次到牧民家出诊,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这就是我们这些学子到农村去,到牧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亲身体验的锻炼。艰苦的工作在磨练着自己。一个医生的守望从这里做起。回到场部卫生所,回忆起这次接生经历,非常感谢在妇产科临床实习时的老师们,她们教会了我们临床技术知识,我能顺利的应用到实践中,很欣慰。可又很不安,如果遇到一个横位或胎盘置入的孕妇那是没有办法平安的,如果此情况发生我去找谁来帮助呢!我心中一片茫然,才感到今后从医路程的艰辛。这是源于责任,期盼和压力。
3、打草工人不该截掉的腿
场里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惋惜的事,一位工人打草时不小心小腿肌肉切断,血流不止。当时的李中书医生用止血带高位结扎止血,并将病医院,但东乌旗还是太远了,这位工人的腿因止血时间过长导致肢体坏死无法恢复而被截肢。每当见到他柱着拐杖行走时,我的心都阵阵隐痛,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极差的医疗条件,这是我要面对并努力去克服的问题。改善这个边疆牧场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这里人民的呼唤。
4、学会蒙语
经常给蒙古牧民看病学会蒙古语是必须的事。为了保证发音准确,我就用大学学的俄语字母,将蒙古语句拼音成文,记在随身可带的小本上,每天照着小本读念,终于学会了蒙古语,完全可以和牧民对话交流了,给牧民看病方便多了。
5、应用针灸
在校期间,我曾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针灸,熟练地掌握了一百多个穴位,我在接诊时遇到关节痛、胃痛、头痛等方面的患者便经常运用针灸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6、为受审查的蒙古族额吉急诊
有一天,场保卫干事叫我给一个被认定是内人党蒙修特务的牧民老太婆看病。我到了看守房,见到一位50岁左右的蒙古老婆婆,她叫格拉玛,手压着心窝部位痛苦呻吟。我想,这么一位瘦弱的老太婆竟然是特务?做为医生要遵循革命的人道主义宗旨,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我认真做了体查,立即按照胆结石对症给留下了药,并嘱咐她按时服用。那年秋天,我又见到这位蒙古额吉,她己平反了,属于冤假错案。老人见我第一句话:“你是我的救命恩人。”真是位善良的蒙古额吉。救死扶伤那是我的职责呀。
几个月的哈场卫生所工作我与当地工人、牧民结了缘,成为人们的需要。
四、五十一团卫生队的磨砺
年4月,我接到五七干校第五分校通知,与三名军医和两名地方医生去接受呼市工人疗养院的医疗设备,工作二个月后回到乌拉盖草原,分配我到六师五十一团卫生队。半年后团组建基建四连,我被派任四连医生。来到四连,主要工作是为本连队这一百多人做好防病保健,并为牧民出诊治病。空余时间参加连队劳动,和兵团战士一起搬石头,托土坯,上房顶,抹墙皮。我还为连里宣传队编写了文艺节目。那年冬天,四连创建四好连队,内蒙古报社记者来连队采访,我参与了连队资料整理和事迹报道编辑工作。在连队支部的帮助下,我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
1、因冻伤破伤风至亡的老兵
年冬天,由七连调到四连一个“劳动改造”的老兵(转业军人),天气很冷,这位老兵上山拉石头,因防护不好造成双手二度冻伤,十个手指冻起了大泡,我给他消毒包扎后送到团卫生队,医院。最终老兵还是感染了破伤风,不治身亡。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年青人,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有抗破伤风血清提前注射,哪能就丢掉生命呢!面对缺少药品的无奈、面对小小冻伤导致生命危机的束手无策,生命的哀叹撞击着一个医生的心,可惜!可叹!要为兵团战士和工人牧民健康造福,这种缺医少药的状况何时改变?
2、骑马遇险
那个年代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有一次我和卫生员一起去牧点出诊,骑一匹叫小毛驴的马,个子小,跑的快,我正打马急速奔跑中,那马前蹄踏入鼠洞,一个马失前蹄将我摔出好几米,药箱随人摔散。我当时胸闷,呼吸困难,挣扎了十几分钟才慢慢缓过来。我检起散落在地上的药片和注射器,继续骑马赶路。
还有一次我去一个牧民家出诊,二人骑一匹马行走,那是个有月光的晚上,走着、走着,马停住了,站在那不肯走了。反复几次,都是到此停住。天晚了,马怎么不走呢?我们赶紧下马查看,原来,马的前面是一个二十多米深的河槽,好惊险!如果掉进去将马死人亡。我们吓得拉马回头,另选新路。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不寒而栗之感。其实,在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所有的意外都是正常的。
3、宝格达山营救失联战友
年冬,四连一个排的战士去宝格达山伐木,那年雪很大,大雪封山了,伐木去的一排战士己和连队失去联系七天了。在周副连长带领下,我带着必备药品,去寻找看望这些战士。前面链轨拖拉机开路,后面我坐着胶轮拖拉机紧跟,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走到伐木战士的宿营地。在暴风雪的弥漫中,我看到这些不畏严寒,不怕困苦,战天斗地的年轻人时,我震撼了。大雪封山、七天失联,仍然坚守在伐木场,这是个奇迹,是个平凡的奇迹。我当即为他们写下了′至今难忘的赞美散文诗:雪的天,雪的地,雪的山,雪的河,祖国北部边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伴着雪吃,化着冰喝,冰雪里战斗冰雪里长,我们像雪松一颗颗。苦吗?越苦越快乐,因为我们的胸中啊,有千重稻浪,万倾麦波,铁水奔流,钢花闪烁。冷吗?天冷心里热,因为我们的心中啊有一轮火红的太阳温暖看我们的我心窝。这些可爱的年轻人,有的才刚过十六岁,我虽然比他们大近十岁,但我早己融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4、急救难产牧民妇女,得名“马背医生”
团里基建任务完成后,四连解散了,我又被派往一连任医生。有一次,一位牧民紧急求助,说他的妻子生小孩大出血,这可是不容耽误的大事,我急忙准备好应急药品和产包,骑上我的青马,狠加一鞭,那马一溜烟的疾驰,很快到了牧人的家,走进蒙古包中,我立即给产妇检查,发现胎盘滞留,出血不止,必须尽快剥离胎盘,取出胎盘,用收缩子宫的药止血。我顾不上许多,带上无菌手套,伸手轻柔地剥下粘连的胎盘,完整的取了出来,接着在子宫体上注射半支催产素止血,出血停止了,产妇得救了,母子平安。牧民一家从紧张的状态下释放出由衷的开心。我也获得了治好一个患者的快乐。骑马到蒙古包岀诊已是我的工作常态,这次抢救了大出血产妇后,牧民们都非常信任我,亲切地称呼我马背医生。我很珍视这个草原牧民赠与我的这个荣誉称号。直到今天,马背医生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