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儿科学博士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早产儿需要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量吗?
我欣赏有质疑精神的人。尤其是来自爱学习的家长的质疑更难能可贵。
比如我前几天??《关于喉软骨发育不良》的一篇文章,里面说了这么一句▼
然后就有细心的家长在后台留言:
确实我曾经的一篇??《关于维生素D》的文章里也是推荐早产儿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需要增量补充维生素D的。▼
这个观点的文献来源是发布的欧洲早产儿管理指南。
中国年发布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也参照了这个欧洲指南,给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单位/天,3月龄后改为单位/天,直至2岁”的建议。(其实这个“直至2岁”的建议是不靠谱的)。
那么,为什么我在这篇“喉软骨发育不良”的文章里又改口说早产儿推荐服用单位的维生素D3呢?
在解释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学习一下吃进去的维生素D在体内如何代谢、如何发挥作用的吧。
膳食中或者补充剂中的维生素D在肠道吸收后经血循环运输至肝脏,在肝脏中转变成25-羟基维生素D(25OHD)。
这个25OHD又随着血循环在肾脏进一步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
这个样子看上去非常复杂的1,25(OH)2D就是维生素D生理活性形式,也称为骨化三醇。
那么,什么是“生理活性形式”?
要知道,吃进去的维生素D在体内不会起作用,它只是“原料”,没有“生理活性”,必须经过肝、肾的两次转化,变成的1,25(OH)2D才会起到促进肠道主动吸收钙,从而具有了“生理活性作用”。
于是,这个1,25(OH)2D就成了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
所以儿童长期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吸收不足,继而发生骨盐溶解导致骨质破坏(骨中的钙被动员用出来维持血钙的正常范围),出现佝偻病。
如果青少年和成人维生素D摄入不足,可发生骨软化症。
好的,关于维生素D的知识学习到此。
我们接着谈谈早产儿该如何补充维生素D。
早产儿该如何补充维生素D
早产儿因为提前分娩,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获取来自母体(通过胎盘转运)的维生素D。也就是说,早产儿体内的维生素D储备不足。
但有意思的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的头1个月,早产儿的钙吸收并不依赖维生素D,而主要是通过一个细胞旁途径的被动吸收过程。
此外,早产儿维生素D摄入量和血清中25-(OH)维生素D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料也有限。
所以在早产儿中,维生素D对促进肠道吸收钙的作用迄今尚不明确。
另一研究显示,在矫正胎龄为40周时,与每天补充单位的维生素D的早产儿相比,补充单位的早产儿血液中25-(OH)维生素D水平虽然相对偏低。但是,在矫正月龄为3个月时,两组平均全身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相似。
这就意味着,血清中25-(OH)维生素D的水平可能不是早产儿是否有佝偻病风险的标志,补充单位和补充单位的维生素D3对早产儿是否发生佝偻病没有影响。
鉴于目前仍缺乏足够证据支持早产儿需要额外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量,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出生体重小于g的早产儿,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单位,当婴儿体重增加至g且能耐受完全肠内营养时,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增加到每天单位。
所以,基于目前的证据,早产儿无需因为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的储备不足而额外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量。
参考资料1.AgostoniC,BuonocoreG,CarnielliVP,etal.Enteralnutrientsupplyforpreterminfants: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