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一出生,他们就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他看到是父母亲人的笑脸,那是他们第一时间认识的人,他感到最深刻最可亲的人。逐渐的宝宝开始长大,他需要交流。小宝宝哭闹不安,怎么了?部分宝宝都没啥问题,查明吃喝拉撒睡冷热和衣服问题,就解决啦。
P.S.本文先讲怎么判断孩子哭闹的原因,治疗以后讲。大家注意,如果碰到孩子是下面讲的病理性的哭闹时,比如第5条里面的那些,医院就诊。如果自己拿不准孩子为啥哭闹,医院让医生评估下。
那么,什么是过度哭闹呢?目前尚未有达成一致意见。上面这个meta分析得出结论,哭声时间的第95百分位,在出生后前6周是~分钟/天,8~9周是分钟/天,10~12周是分钟/天,超过这个时间,可以认为是过度哭闹了。
大家可能对95百分位有疑问,可以这样理解,把个孩子的哭的时间记录下来,第95百分位的意思就是前5名哭得最长的。
但是,有学者认为,以哭闹时间来定义无实际意义,对临床也没有指导作用。因为“正常”和“异常”的哭闹取决于哭闹发生时的情形、哭闹的性质及可能的潜在疾病。
一看
饥饿或口渴(最常见);
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后拍背不够及吞入空气(有争议,但拍嗝没错);
没有及时更换尿布湿;
裤子太紧或者穿得太高勒得不舒服或呼吸不畅;
衣服穿得太少或太多;
体位不当(如枕头太高,颈曲过度导致呼吸不顺畅);
被褥过重或包裹过紧,头发缠绕手指、脚趾或其他部位;
睡眠不足;
养成抱或摇晃才能睡觉的习惯;
蚊虫叮咬或肢体受压疼痛。
二看
程度:去除我们上面提到的生理性原因,仍然哭闹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能是病理性哭啼;
突发性:突然剧烈哭闹,难以安抚,手舞足蹈,挣扎不安者,可能意味着病理状态;
声调:高调尖叫声、哭声发直,可能提示颅内病变,如核黄疸、颅内出血、脑膜炎等;
嘶哑:哭声嘶哑,可能提示喉炎、喉水肿或其他上呼吸道炎症;
响度:哭声微弱、无力,或者从不哭闹,可能意味着先天性的肌无力相关的疾病,如Prader-Willi综合征;
猫叫样:哭声像小猫一样,要注意猫叫综合征(5p-综合征,染色体病);
咩咩声:像小羊一样咩咩的哭声,可能提示为CorneliadeLange综合征。
上面3个综合征都有特殊的面容,不能只通过哭声判断,如果孩子长得很正常,不需要考虑这些。
三看
进食前:进食前,或夜间长时间不进食,有可能是饥饿所致;
进食时:进食时哭闹,可能口腔不适,如口腔炎、鼻塞、吸吮时婴儿嘴唇或母乳堵住婴儿鼻孔,还可能是食物过敏问题;
活动时:小婴儿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或贫血,进食或活动剧烈时因缺氧不能用力吸吮,也可能会哭啼;(PS:吃奶是婴儿很耗能的活动,不然怎么会有“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的说法呢,哈哈~)
夜间:夜间哭闹首先排除饥饿、安全感和衣被过多、过少或过紧、尿便刺激皮肤导致孩子不适的情况;极少见的情况,要考虑活动性佝偻病、肠道寄生虫病等(确实,在现在条件下,这种情况很难见到了);
排便时:拉粑粑或小便时哭闹,要注意有无肛裂、便秘,少见的情况如结肠炎、尿道口炎、膀胱炎或消化道/泌尿系畸形等;
刺激:给予疼痛刺激(如弹脚底、压眼眶)出现哭啼慢或延迟,可能提示大脑病变。
四看
枕头太高:枕头太高或导致呼吸气流受限,呼吸不畅或缺氧,会哭闹不安(1岁内不需要枕头);
触碰:如果碰到小宝宝的身体某个部位就会哭闹,要注意有无局部炎症、骨折或外伤;
抓扯耳朵或脸部:抓扯耳廓哭闹提示外耳道疖或耵聍阻塞刺激,少数见于中耳炎引起的不适;总是喜欢拿手搓眼睛、推鼻子、抓耳朵,可能提示过敏性疾病;
异常体位:屈颈可能提示颈部有软组织损伤,伸颈或角弓反张见于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颅脑疾患;
抱着不哭放下就哭:多为习惯不良,就是抱习惯了。
五看
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呼吸促,多系呼吸道感染;
伴气促、喘息、心率增快、发绀者,系心肺疾病;
伴发热、呕吐、血便、大便不通、腹胀、腹痛,阵发性剧烈哭闹,应警惕肠旋转不良、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阑尾炎;
伴面色苍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应注意血液系统疾病;
伴高声尖叫、频繁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前囟膨隆、发热,提示颅内疾病,如颅内感染或出血等;
伴有腹股沟包块或阴囊肿大,哭闹难以安抚,注意腹股沟斜疝(即“疝气”)、睾丸扭转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